山东健康资讯:国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接轨国际?发现新抗病毒机制

山东健康资讯:国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接轨国际?发现新抗病毒机制

过去很多年以来,国内报道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仅为3.07%,而临床医生实际上感受却非如此。 芊烨 摄

中新网上海1月24日电 (记者 陈静)奶癣、湿疹是困扰婴幼儿的炎症性皮肤病,学名特应性皮炎(AD)。慢性、反复发作的AD困扰着孩子和家长。

记者24日获悉,中国研究人员调查发现,中国1-7岁城市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已达12.94%,发生率已和发达国家持平。此项研究填补了多年来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也引发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据悉,该研究将推进对中国皮肤病学教科书的修改,使国人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与国际接轨。

特应性皮炎(AD)在婴儿期表现为“奶癣”,并可能延续发展至儿童、青少年、成人期,俗称“湿疹”。患者大多2岁以内起病,皮肤的创面和剧烈瘙痒,严重影响孩子的睡眠和生长发育;随着过敏进程发展,患儿又容易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结合膜炎,困扰不断。

过去很多年以来,国内报道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仅为3.07%,而国际上的儿童患病率达10%-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主任姚志荣教授表示,这与其在临床中的感受大相径庭。

为了弄清到底是感受错了,还是数据错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等,开展了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系列研究。名为《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与治疗新策略》项目在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认知、建立中国人群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针对重症顽固的特应性皮炎制定创新性治疗方案、以及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等方面斩获重要成果。

山东健康资讯:国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接轨国际?发现新抗病毒机制

特应性皮炎(AD)在婴儿期表现为“奶癣”,并可能延续发展至儿童、青少年、成人期,俗称“湿疹”,严重影响孩子的睡眠和生长发育。 芊烨 摄

据介绍,研究团队带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在中国12个中心城市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共计纳入84个幼儿园和40个预防接种站的13998名儿童。根据调查结果,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较以往翻了4倍。

姚志荣教授对此解释道,一个原因是过去患病率被低估。他说,过去,人们对特应性皮炎的诊断认识不足,中国的皮肤病学教科书把“特应性皮炎”和“湿疹”作为两个独立的疾病,大多数临床形态不典型的特应性皮炎被诊断为“湿疹”。姚志荣指出,另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确有提高。

山东健康资讯:国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接轨国际?发现新抗病毒机制

山东健康资讯:国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接轨国际?发现新抗病毒机制

据了解,随着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上升,重症患者也日渐增加。这些患者生活非常痛苦,社会上也流传着“治了也没效果,治也治不好的说法”。有别于国际上对重症患者治疗选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性药物,姚志荣教授团队率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俗称“大静封”)对重症特应性皮炎治疗不仅有效,而且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停药不易“反跳”。如何从根源上防治特应性皮炎,研究团队还首次明确了中间丝聚合蛋白基因(FLG)突变是中国人群最主要的遗传易感因素。

据悉,“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与治疗新策略”研究结果新近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姚志荣说:“我们需要提高皮肤科医生对特应性皮炎的辨识能力,不仅能帮助病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还对疾病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HIV宿主中发现新的抗病毒机制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操秀英)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获悉,该所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高光侠研究组在HIV病毒宿主中鉴定了一个新抗病毒因子,将其命名为Shiftless(以下简称SFL)。SFL可抑制蛋白质翻译过程中的程序性-1位核糖体移码,有望成为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相关研究成果25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山东健康资讯:国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接轨国际?发现新抗病毒机制

山东健康资讯:国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接轨国际?发现新抗病毒机制

HIV是一种RNA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艾滋病。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为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基础。此前已知,HIV病毒利用-1位程序性移码翻译结构蛋白Gag和包含复制酶的融合蛋白Gag-Pol,其中Gag-Pol蛋白是-1位移码的直接产物。Gag和Gag-Pol都是HIV-1复制所必需的蛋白,而且它们之间的比例对于病毒的复制也至关重要,但宿主如何调控这一过程一直不是很清楚。高光侠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调控这一过程的宿主因子SFL。

该团队发现,SFL结合-1位程序性移码过程中的核糖体和RNA上的移码信号,阻断移码过程,抑制Gag-Pol的产生,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高光侠表示,-1位程序性移码不仅在HIV中存在,在其他多种病毒中也广泛存在,SFL对这些病毒的-1位程序性移码都有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将来人们可能通过改变SFL在体内的蛋白表达水平或活性来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1位程序性移码调控因子,SFL为进一步深入研究-1位程序性移码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高光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