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歲月滄桑,四季輪迴

過去一年

又有許多的生命

落幕在了時光的長河裡

我們因他們的離去悲愴不止

也為他們的事蹟而感動落淚

今天

我們要和大家

回顧這些人的故事

願時光記住他們來去的模樣

記住他們曾為實現夢想

努力奮鬥的芳華

1

給中國穿上“核鎧甲”的那位老人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原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正軍職常任委員程開甲,是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兩彈一星”元勳。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青年時代

抱著“科學救國”的目標

程開甲遠赴英國留學

學成後他謝絕了導師的挽留

毅然回國奉獻自己的青春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上世紀40年代末程開甲(後左1)與波恩(前右一)、楊立銘(後中)在一起。來源:中國科學報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

從1963年第一次踏入

號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

到最後回到北京定居

茫茫戈壁

留下了他最寶貴的20多年青春

那些年

他參與主持決策了

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

等在內的多種試驗方式

和三十多次核試驗任務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

立下了卓越功勳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世紀70年代,程開甲在做任務前動員(資料照片)。

他的一生獲得了無數榮譽

但他卻說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程開甲在打字機上撰寫論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18年11月17日

程開甲永遠離開了我們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1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這是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開甲在臺上領獎。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他曾說:

“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國有重器,以命鑄之

浩浩黃沙和浩瀚星空

陪伴了他的青春

也塑造了他的傳奇

2

守島,就是守國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王繼才夫婦在開山島的最東邊舉行向國旗敬禮儀式(2017年1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李響 攝

“只有看著國旗在海風中飄展

才覺著這個島是有顏色的”

1986年7月14日

王繼才受命登上開山島

從那時候起

一面國旗冉冉升起

在凜冽鋒利的海風中矗立飄揚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17年2月21日,王繼才在江蘇開山島上眺望遠方。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他守著島,我守著他”

他的夫人隨後來到島上陪伴他

結婚35年

一起守島32年

歲月和一口水窖、三隻小狗

四座航標燈、數十棵被吹歪的苦楝樹

200多面升過的舊國旗

勾勒出王繼才夫婦大半人生的模樣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17年2月21日,江蘇開山島,王繼才夫婦在例行巡島。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2018年7月27日

王繼才在執勤時突發疾病

經搶救無效去世

年僅58歲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王繼才夫婦在燭光下寫每天都要記錄的巡島日誌(2011年11月1日攝)。新華社發(沈鵬 攝)

去世後的第十天

他的妻子遞交了守島申請:

“他沒有走完的路

我繼續為他走下去”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參加完丈夫王繼才追悼會的王仕花乘船回到開山島,照顧和她一起生活的小狗(8月8日攝)。王仕花將繼續守島。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五星紅旗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3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金庸在杭州侃侃而談“江湖中事”。(2003年7月25日攝)

2018年10月30日

這一晚的所有嘆息

都是江湖夢碎的聲音

送別金庸

便意味著送別了一個時代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18年11月12日,金庸喪禮在港舉行,眾多讀者弔唁致敬。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點一盞痴狂醉意的歲月明燈

品一道快意恩仇的江湖滋味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10月31日,在香港的一家書店,一名讀者從書架上取出金庸作品。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

都知道金庸這兩個字

無論俠肝義膽或是兒女情長

無論血雨腥風還是繾綣纏綿

他筆下的風雲蕩起又落下

盛滿了數不盡的

愛、恨、情、仇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10月31日,書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既是我們心中的信念

也是先生的真實寫照

山高水長、星河燦爛

只待他日江湖相逢

再與大俠把酒言歡

4

“破冰架橋”的睿智老者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16年11月7日,兩岸企業家峰會副理事長江丙坤在閉幕大會上致辭。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今年是兩岸全面三通開啟十週年

而這一時刻最重要的見證人之一

江丙坤先生

卻在12月10日晚病逝

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為兩岸和平奔走一生的“拼命三郎”

終究還是停下了他的腳步

兩岸各界,扼腕嘆息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05年3月29日,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前)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參訪團致祭,緬懷先烈。這是56年來中國國民黨首次派代表團前來致祭。當天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廣州起義95週年紀念日,也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犧牲紀念日。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在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

滾滾春潮勃發之時

他乘風破浪、勇立潮頭

為兩岸“全面三通”的促成

為兩岸的和平交流與共同發展

作出卓越貢獻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海峽潮湧,捲起千堆雪

丹心飛虹,情懷盡家國”

只想道一句

江先生,一路走好!

5

書緣未盡,醒木猶在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2010年1月9日,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在賀歲舞臺劇《烏盆記》中表演評書《七俠五義》選段。新華社發(趙惠祥 攝)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

一開口

便是千軍萬馬

便是春夏秋冬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收音機裡有他

出租車上有他

未見其人,但誰未聞其聲?

最好的藝術

是百姓喜聞樂見

單田芳做到了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

“單田芳評書”已經成為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

2018,我們含淚和他們告別

9月15日,人們為單田芳先生送行。當日,評書大師單田芳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自發來到八寶山為單田芳先生送行。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2018年9月11日

單老爺子放下了手中的醒木

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綠林好漢的故事

依然在世人耳邊迴盪

這聲極具辨識度的滄桑嗓音

將在天堂繼續

“書接上回……”

6

世界再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

2018年3月14日

一位仰望星空的老人走了

因為疾病

他的身軀大半生都在輪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