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 The Grand Tour」第3季第6集終於在上週五上線,作為萬千中國車迷翹首以盼的“重慶之旅”,這一集在上線之後引發了全網範圍的廣泛討論,除個別自媒體有意將其往“不可言狀”的方向帶節奏外,網友們也是各抒己見,莫衷一是。在詢問了部分朋友對這集的意見後,我決定結合自己和廣大中外車迷的觀點,整理成本文,以便各位參考。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TGT重慶之旅

TGT第三季開播以來,還是頭一次引發如此廣泛的討論。雖說前幾集的McLaren Senna測評或Jim Clark歷史橋段也非常出彩,但因這一整集都聚焦於中國,所以帶有不同的意味。國內社交媒體上的觀點兩極分化,要麼認為這一集很有老TG的風格,詼諧搞笑,好;要麼認為這一集重複鏡頭太多,充滿了對中國的偏見,爛。都說當局者迷,於是我瀏覽了許多作為“旁觀者”的更為廣大的歐美受眾的觀點,試圖擺脫“身在此山中”的迷惘,沒想到,老外們的看法也是分化嚴重,目前在Reddit上除排在前面的幾個高贊評論在叫好,下面一大堆都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這一集存在的問題。

“沒有明確挑戰目標,無意義內容太多,節奏不連貫無邏輯,剪輯力度太大,攝製組缺乏對中國的整體認知”,是這些評論的主要觀點,我們分別來剖析。

二手車挑戰,是三賤客的金字招牌,攝製組提出一個問題,三人設置路線(或明確目標),一路上完成挑戰並製造一系列詼諧幽默的橋段,是老TG和TGT最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重慶之旅”提出的問題是「怎樣為中國businessman和businessman-woman推銷二手歐洲豪華車」,卻缺少了挑戰目標和完成挑戰的路線,所有內容都如同趕鴨子上架,結構鬆散。

無意義內容太多是另一個問題,駕校對戰噴火無人機的橋段對整體劇情起不到任何推進作用,在70分鐘的節目裡彷彿處於“真空期”,剪輯痕跡也太重,若你放慢速度觀看James的那一段,噴火機火焰沒碰到爆竹,爆竹就炸了,這雖然有點兒雞蛋裡挑骨頭,但相比之前TG和TGT做過的無數車-機器對戰的內容,這一段有著巧妙的構思,但完成得不盡人意;中式駕駛員那段則更甚,與噴火機一樣,構思巧妙,例如船長穿著如聖誕樹一樣的西服,猩猩的男侍者(讓人聯想到Buggy車那集的Giovanni),鼴鼠的麵條等等,但最終效果就是給人感覺在拖時間,加上機位選擇的一些問題,枯燥乏味。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噴火機橋段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和聖誕樹一樣的船長

上面的所有問題,是這一集被中外網友“口誅筆伐”的罪魁禍首,但平心而論,這一集真有這麼爛嗎?如果這樣觀感的一集TGT都能被稱為“爛”,那真表明這檔節目的平均水平有多麼高了。

我第一次看這集的時候和大部分網友一樣,抱著期待大半年的心態準備享受這場視覺盛宴,一字不落看下來後(BTW,我建議有能力的朋友去AP找生肉或英文字幕版看,瞭解三賤客原汁原味的想法,我沒有diss中文字幕的意思,但從上一季開始越來越多的翻譯者湧入,有二次創作痕跡的字幕還是不在少數,即使如此在這裡還是向所有將自己時間奉獻給車迷們的字幕組成員表示感謝),我沒覺得這集有多差,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中外網友的“義憤填膺”之後再回看了一遍,我找到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和8年前看完Top Gear印度特輯後如出一轍,一樣的沒有目標,一樣的節奏混亂,可以說The Grand Tour重慶之旅就是Top Gear印度特輯,其背後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攝製組受到的“不可抗力”。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Top Gear印度特輯曾被稱為最渣Top Gear特輯

去年年中有消息稱三賤客要來國內宣傳DriveTribe並拍攝“中國特輯”後,我的整個朋友圈第一時間都衝往了重慶。重慶-安順-六盤水的拍攝路線,市委下發的文件,三人要下榻的酒店,就餐的那家名為豌雜的牌坊,改車的改裝店全部被曝光(當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拍攝時無處不在的拍客,一直跟在後面鳴喇叭的488,在電梯間抱著鼴鼠尖叫的女車迷……三賤客的重慶之旅可謂被全程直播,也怪不得誰,自2012年猩猩和船長去了北京之後,這三位神一般的汽車節目主持人一直和中國擦肩而過,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夠實打實的拍一集中國特輯,打破中西文化相隔的屏障,做一集完美的中國汽車文化之旅——這也是大部分老外在Reddit和Twitter上的想法。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當然,這只是個幻想。第3季第6集雖然全部都和中國有關,但它並不是中國特輯;中西文化相隔的屏障也沒有打破,而是更裸露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中國車迷們提到了節目組對國情的認知不對等:二手歐洲豪華車根本不可能合法,談什麼推銷呢;高速攝像頭確實侵犯隱私,但也不是每個中國駕駛員都會在駕車時“自娛自樂”;30年前也不是人人都買不起騾子,現在也不是每個人都把紅旗當Dreamcar;三人時不時拿翻譯器的錯誤來打趣,但像英語這樣從80年代開始就作為高考必考的科目,不可能會導致攝製組一路碰壁……

沒錯,偏見在這場文化衝擊中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但三人除在言語上諷刺調侃味道重了些之外,條理還是清晰的,晚上和雨天高速閃光燈確實會影響視線,駕照考試的一些項目確實很可笑,中國人確實在乎腿部空間,在高鐵上打電話確實不尊重人(猩猩坐高鐵時有人打電話很吵,他拍下來發網上,結果整個中國媒體瘋轉),中國大陸也確實看不到正版的TGT。何況,他們還承認了中國基建的世界頂尖水平,節目中的一些鏡頭甚至可以做國家宣傳片使用,還承認了中國發展的迅速,還不忘補一句“we’re doomed.”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這幾個鏡頭拍的太震撼了

就像節目中所說的一樣,重慶作為一個人口超過3000萬的城市,像猩猩這種見多識廣的主持人,竟然聽都沒聽說過,這種中西方消息的不對等導致了這種偏見的存在,當然了,不僅是西方人不瞭解中國,大部分中國人也分不清楚大不列顛、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這些地區的區別,那就更別提中西方汽車文化的差異了。

不過,真正讓我寒心的事,是因為一些“不可抗”的原因,三賤客並不享受這次在中國的拍攝過程。

拍攝結束後,猩猩在自己的The Times專欄中“惡狠狠”的吐槽了這次重慶之旅,原拍攝計劃因通行證的簽發而延遲了6個月(所以說不是三人將這次旅行選在重慶最熱的7月,而是因為延期到了7月,這麼推算的話,他們可能是想在春節的時候過來拍,那時候重慶不熱,人少好拍,還有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氣氛);船長的空調壞了(想想他忍了多長時間);鼴鼠對吃魚這件事比較牴觸,但一路上的配餐全部都有魚……更何況,限制太多(這點就不細談了),猩猩不理解為什麼道路有兩邊,一邊能拍,另一邊就不準拍,而且還有一個令他抓狂的一點——“中國人看我們就像我們看奇怪的蟲子(或者在節目中說的,奶牛)”。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這麼熱穿成這樣 船長也是真敬業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雖有充值嫌疑,但鼴鼠與蔚來這段在Reddit上反響強烈(我就不說這車背後團隊是哪國人了)

猩猩最後在專欄中寫道:“我很想說排除萬難,最終我們還是拍出了一檔好戲,一檔大師級作品,但實際上它就是一坨X。我們給它拋光打磨,給它點綴上耀眼璀璨的裝扮,而且看著James May熱得融化確實很好笑,但它仍然是一坨X。” 沒錯,就連這三人也認為重慶之旅不盡人意,也難怪在節目的結尾處猩猩迫不及待的打破常理說一句“我們下週迴歸正軌,要去蘇格蘭啦,我要開阿爾法羅密歐”。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他們以後是否還會來中國拍攝我不持樂觀態度,一檔節目,暴露出了一大堆中西文化的差異,引起了一串連鎖反應。但我並不訝異,這種偏見是存在的,這種偏見和差異需要很多年才能夠消除,我更傾向將這種偏見化作前進和發展的動力。重慶之旅拍得不差,它其中所有對中國的偏見都抵不上猩猩一集對中國發展的讚許。三賤客所指出的問題也不會影響他們在我心中的地位。至於一些有意帶節奏的自媒體,我希望各位車迷都保持平常心,汽車文化對他們來說是生意,而對我們來說卻是一生所堅持的信仰。

一檔汽車節目,卻揭開了中西文化的偏見與差異

陳哲然Dk

2019/2/17

文|陳哲然Dk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