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函谷關,在陝西和河南兩省的交界處,歷史上曾是秦國最重要的關隘,守住函谷關,秦國就基本可以在關內過太平日子了。不過函谷關開始是屬於魏國的地盤,在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施行變法使秦國強大後,東出擊敗魏國,奪回河西之地,從此函谷關以西都成了秦國土地。此後,秦國經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等五位國君的努力,積蓄力量一百多年,最後由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函谷關的重要性主要是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險要的地形,古代中國最核心的區域就是關中平原和中原地區。歷史上無論是逐鹿中原,還是進取關中,每到朝代更替,這一區域必然是烽火硝煙的主戰場,而函谷關正是位於關中平原和中原的交通要衝,西至長安,東去洛陽,函谷關卡在中國兩大古都的咽喉位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

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

“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這是《辭海》中對函谷關的解釋。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併綹”之稱。也就是說函谷關周圍不是絕壁就是險灘,東起崤山,西到潼關,中間關道狹窄,是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函谷關現存的古道證實了這一描述,寬度僅三四米的函關古道兩旁都是懸崖峭壁。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自春秋戰國設立函谷關起,在兩千多年的歲月長河中,這裡上演了一幕幕的歷史大戲,從七雄爭霸到楚漢相爭,從唐末黃巢起義到明末李自成起義,以及近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函谷關的狼煙烽火從未停息。從函谷關到潼關這段五十公里長的峽谷,共發生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戰爭多達五十八次。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自從秦國奪回函谷關後,其餘列強已經沒有任何一國有實力單獨對抗強大的秦國,包括實力稍強的齊國,所以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合縱連橫”,弱國聯合抗秦是為“合縱”,秦國聯合任一弱國瓦解聯盟則為“連橫”。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主導這一戰略的共有三位,其中兩位是傳說中歷史上“最厲害”的老師鬼谷子的學生:縱橫家蘇秦和張儀,他們兩位是同窗、是知己,也是政敵。

蘇秦遊走於燕、趙、齊三國,卻衷心侍燕,掛六國相印迫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最後使用反間計以自己被齊湣王車裂的代價滅掉齊國為燕國復仇;

張儀在秦國為相,採用“連橫”之策,逐個擊破,利用自己的一張“利嘴”將六國玩弄於股掌之間,成功瓦解聯盟;

另外一位縱橫家公孫衍,本是魏國人,商鞅被車裂後成為秦國大良造,領兵打敗魏國,後來又回到魏國為相,於公元前318年聯合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不過在函谷關外大敗,被秦惠文王嬴駟的弟弟樗裡疾領軍斬首韓、趙、魏聯軍八萬。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這是春秋國戰數百年最為精彩紛呈的歷史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蘇秦、張儀、公孫衍三人“靠嘴”改寫了戰國曆史的發展進程。圍繞著函谷關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出歷史大戲中函谷關猶如銅牆鐵壁,堅不可摧,成了主角之一。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聯合攻打秦國,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是最為強盛的時候,這五國的聯軍到了函谷關也只能看看威嚴的關樓,毫無辦法,敗退返回。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函谷關發生的戰事對中國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是楚漢爭霸,秦末楚漢戰爭中,新立的楚懷王宣告誰先入關中就為關中王,這裡說的“關”就是指函谷關。不過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避開了固若金湯的函谷關,繞道進入關中,惹怒了霸王項羽,設下鴻門宴,後面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了,老張就不詳解了。

鬼谷子高徒蘇秦和張儀玩弄戰國七雄於鼓掌,最終在函谷關分出勝負

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時期,無數革命先烈在函谷關浴血奮戰,抗擊日寇侵略,擊斃萬餘人,以及其慘重的代價將日軍擊潰,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也續寫了函谷關不可攻克的兩千年傳奇,也成為了函谷關軍事作用的最後一戰。

現在的函谷關已經不是中原和關中的唯一通道了,成為我們品味歷史的遺蹟。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歷史文化研究者,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感謝點贊、評論,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