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的最后一夜,滴滴顺风车,多项业务受挑战,前路未卜

滴滴顺风车的最后一夜,滴滴顺风车,多项业务受挑战,前路未卜

这可能是司机高化伟(化名)的最后一单顺风车订单。

26日中午,滴滴公布了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查进展,除了免除顺风车事业部及客服部门的两名高管外,还宣布从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

一位滴滴顺风车上线之初首批邀请内测的车主告诉记者,滴滴刚推出顺风车业务时,主打的是“公益”属性,体验后“大家都觉得产品很好”。但后来跑偏了,平台开始抽成,内部强调KPI,变成了滴滴追求单量最大化的工具,“打着顺风车的招牌,做的却是低端快车的生意。”

多名司机称滴滴曾将乘客信息改为默认公开

“这段时间里我接的十几个单子里,没有一个女孩儿。”坐在驾驶座的高化伟说。

今年发生的几起顺风车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顺风车的愤怒到达极点,单身女性也提高了警惕。

但在早期,顺风车业务却是滴滴旗下所有业务线中发展最为顺利的一条。上述首批内测顺风车的车主回忆当时顺风车的“鼎盛时期”,每年的春运顺风车都会承担一部分的客运拉力,“很多媒体都会报道”。

可以承担一部分的交通压力是政府部门在初期鼓励顺风车业务的重要原因。多地政府都曾发文鼓励私家车合乘行为,认为其是缓解城市拥堵、减轻碳排放的办法之一。

相比之下,顺风车主们的想法要简单的多。26日下午,记者在朝阳区搭乘的多辆顺风车中,司机们多表示开顺风车不过是顺路,可以搭伴聊天,或者闲暇时“找个事儿做”。

滴滴顺风车的最后一夜,滴滴顺风车,多项业务受挑战,前路未卜

与快车司机相比,一些顺风车主们并不以此谋生,因为顺风车实在是“不挣钱”。

另外一层原因是,少数乘客会“把顺风车当专车使”,“又挣不了什么钱,还要受着气。”高化伟说。

“也该关一段时间了,毕竟出了这么大事儿。”一位顺风车司机说。“平台也存在一定问题。”另一名司机对记者表示。

他们不太能理解今年两起顺风车命案的顺风车司机。事实上,顺风车在后期的发展中早已“变味”,由于监管对快车业务的加强,以及快车注册审核较严,一部分无法注册快车的“专职司机”开始将顺风车视作快车的另一替代品。

一位刚刚跑顺风车两天时间的司机称,他之所以注册顺风车是由于自己的快车账号被滴滴平台封禁,封禁期间无法出车只能跑顺风车订单。

此前,郑州空姐搭乘顺风车遇害后,滴滴曾宣布隐藏乘客个人信息及头像,改用虚拟头像。但多名顺风车司机向记者证实,之后滴滴又重新将乘客个人信息从默认隐藏改为了默认公开,滴滴尚未就此回应外界。

虽然滴滴已经宣布下线顺风车业务,但这些车主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也不认为顺风车会就此消失。“毕竟它价格便宜,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可能用嘀嗒拼车的人就多了。”这位司机说。

“8月26日20:00起将无法发布新的顺风车行程,平台将自动取消出发时间为8月27日0:00以后的全部行程。”26日下午,滴滴在软件中推送了顺风车下线的相关消息。

滴滴创始人程维过往的公开演讲信息显示,在安全方面,滴滴考虑的方向似乎更偏向于道路安全。2018年滴滴年会,程维在演讲中称“安全是滴滴最重要的良心指标”,但他的阐述更偏向于防范交通事故上。

“2017年,我们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资源建设更完备的科技安全体系,安全事故率下降了21%。这也意味着一年来滴滴帮助减少了近2000起事故。”程维说。

滴滴顺风车的最后一夜,滴滴顺风车,多项业务受挑战,前路未卜

顺风车一年订单量超3000万

滴滴并不是第一家推出顺风车业务的网约车平台。程维带领的滴滴打车以出租车起家,通过快车业务迅速发展壮大,顺风车在滴滴整个出行版图中的地位似乎一直都处于边缘位置。

2015年,滴滴推出顺风车业务。彼时,市场上早有嘀嗒拼车、51拼车、天天用车等多家顺风车平台。但滴滴资金实力雄厚,利用补贴战术几乎击败了所有对手。“车主和乘客两方都补贴,一单就补20多块。”上述首批内测顺风车的滴滴车主说。

很长一段时间里,滴滴甚至将“社交”作为顺风车业务的突出卖点,26日被免职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对此十分兴奋,“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另一网约车平台嘀嗒出行同样以此有意加强顺风车的社交属性,在软件内部设置“同伴”频道,完全以社区化方式进行运营。

随着今年安全事件的频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滴滴顺风车业务中的产品逻辑。一些顺风车司机认为,顺风车天然存在一定的“社交”基因。

“早期我开顺风车的时候,会专门去选择跟我所处行业相近的乘客,你说一个做影视的和做技术的去坐在一块,也聊不到一起去呀。”一位顺风车司机说。

接触滴滴方面的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政策层面对快车业务线监管的加强,滴滴在此后加大了对顺风车业务的KPI考核,“有通过顺风车来规避政策的倾向”。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网约车业务为滴滴一年带来约8亿元的利润,且可能是滴滴去年众多业务线中唯一实现盈利的业务。这一说法未经滴滴证实。

滴滴在26日发布的自查通报中称,顺风车上线3年以来,出行次数达到十亿多次。以此计算,平均一年的订单量超过3000万。

滴滴顺风车的最后一夜,滴滴顺风车,多项业务受挑战,前路未卜

多项业务受挑战,上市前路未卜

“无论如何,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滴滴在案发后的回应中多次表示歉意,但这无法平息公众的愤怒。

过去几年一直领导着滴滴在网约车市场高歌猛进的程维,一直都未就此事出面发声。滴滴在资本市场上的强势,在舆论面前甚至成为其软肋所在,“天下哭滴久矣”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的微博下,已被骂声占领。

粗略统计,滴滴自成立以来已完成至少200亿美元的融资,融资轮次已超过8轮。

2017年4月,滴滴完成新一轮55亿美元的融资后,投后估值就已达到了500亿美元。当年12月,滴滴出行再次宣布完成超40亿美元股权融资。2018年4月,中信证券-滴滴资产取得上交所无异议函,储架发行额度100亿元,滴滴的估值上涨至600亿美元。

今年5月,香港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赴港上市,市值获将达到700亿至800亿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4800亿至5500亿,有望超越Uber约720亿美元估值。

今年两起命案的发生,令资本市场对滴滴一直顺风顺水的发展之路产生担忧。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和此前滴滴公布的一年74.3亿的订单相比,顺风车一年大约3000万的订单量对滴滴整体业务的影响并不大,带来的更多是舆论上的压力。

目前滴滴是否会放缓IPO进展仍未可知。从外部环境来看,2018年对滴滴实在是称不上是友好。主营业务上,美团打车在今年3月已经正式进驻上海,上线3日就宣布已取得30%的市场份额。顺风车业务的两起命案令其品牌形象降至冰点,更引发部分用户宣称“卸载滴滴”,或许会对滴滴其他业务线产生冲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