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羅永浩:老哥,想想項羽與崇禎,輸了就輸了,不丟臉

老豬讀史 032期

1.

在國史中,人們時常討論兩個悲劇君主:

一個項羽,一個是崇禎。

項羽自刎烏江時,30歲;


致羅永浩:老哥,想想項羽與崇禎,輸了就輸了,不丟臉


崇禎上吊煤山時,33歲。


致羅永浩:老哥,想想項羽與崇禎,輸了就輸了,不丟臉


後人們都認為兩人有退路,而且正年富力強,為何不堅持一下:項羽退歸江東,崇禎南渡南京,有很大的可能性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再造河山。

很多學人分析的頭頭是道,一二三四,從兵力、人心、部署等等說的很有道理。

就像如今的軍迷分析某某大國有多少軍艦,多少常規武器,多少地理條件,多少盟友,多少經濟實力,如何如何便能如何如何一般。

老豬曾也一度誤以為如此,頗為二人可惜。

直到最近讀到一個很小的故事:

明末,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任桂林總督,頗有才幹。

在桂林城破之前,張同敞打算殉國。


致羅永浩:老哥,想想項羽與崇禎,輸了就輸了,不丟臉


他的朋友錢秉鐙勸他:丟失的東西可以再找回,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張同敞嘆息說:理雖如此,但如今的形勢,即使我苟全性命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以前我督軍作戰,戰敗了,我堅守不逃,將士們還會重新聚攏,有時還能再次取勝。但昨天兵敗時,將士們潰逃,甚至不惜將我推倒在地。軍心已經敗壞到了這種程度,除了一死殉國,我還能做什麼呢?

讀到這句話,老豬不由自主地浮現了四個字:大勢已去

大勢已去,非人力可為。當事人心裡是比誰都明白的。

2.

事後諸葛亮們,總有著無窮無盡的“妙計”。

書生論事,也總有著無懈可擊的邏輯與道理。

但是在慷慨激昂之餘,我們總是忽視了兩點:

第一點:局外人看到的總只是一根針,而當事人經歷的卻是千條線。

大哉如王侯將相的霸業,小哉如小老闆的掙扎生存,上者如廟堂中的千思萬慮,下者如小民的家庭矛盾,都不是局外人能切實感同身受的。

第二點:局外人總是高估人的主觀能動性。

我們總是希望當事人能再淡定一點,能再多堅持一下,就像雞湯裡常說的——“不要想那麼多,幹就是了。”

站在當事人角度,完全是混賬話。

人之所以為人,正因為ta有七情,有六慾,有各種侷限性。那種擁有無限戰鬥力、永遠在前進的,不是人,是機器,是永動機。

局外人擅長與常做的,本質上總是一點:嚴以待人,寬以待己。

3.

每一件事都是有限的因緣的聚合:資源有限,人力有限,心力有限,一定會有成功有失敗,有一家成功就有十家失敗。

我們敬重那些百折不饒的英雄,像劉邦屢戰屢敗,像曾國藩屢敗屢戰,最終鼎定天下。

我們也敬重那些血性的英雄,像項羽自刎烏江,像崇禎寧死不辱,一切重新歸零。

我們也同樣敬重那些坦誠的普通人,像在星巴克較真的老羅,像羅永浩拍攝的微短片裡的老菜販、司機,天生驕傲。

這段時間裡,很多媒體都在嘲笑羅永浩錘子手機的失敗。

要老豬說:

活該。有多少人這麼喜歡你這種腔調,就有多少人這麼討厭你這種腔調。出來混,自作自受。


致羅永浩:老哥,想想項羽與崇禎,輸了就輸了,不丟臉


事,一定有輸有贏。贏了,一定滿眼錦上添花;輸了,一定滿屏譏諷絮叨。

但人,沒輸沒贏,不過是一日復一日,做自己該做的事。

得空來禹州,請你喝酒。

酒不好,夠喝;人不佳,夠長談。

一宵老酒,各奔明日。


致羅永浩:老哥,想想項羽與崇禎,輸了就輸了,不丟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