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刺激經濟,不是一招鮮

作為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一直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以“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過去的幾年中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速。然而2018年,中國基建投資增速驟降至3.8%,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基建投資增速的大幅下降,可以說是2018年中共在經濟政策上作出的主動調整,2019年,“外部環境穩中有變”的背景下,曾經“風光一時”的基建投資,究竟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基建刺激經濟,不是一招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務院推出十項舉措,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在兩年完成4萬億元的投資規劃,以擴大內需。 數據統計顯示,在這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水利設施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約1.5萬億元,如果再加上電網改造、農村基礎設施、危房改造等工程,與基建相關的投資近3.3萬億元,佔到整個投資計劃的80%。

基建刺激經濟,不是一招鮮

國家統計局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基建投資增長僅為3.8%,與2017年近20%的基建投資增速相比降幅巨大。

隨著2018年四季度,經濟下行壓力開始逐步顯現,再次寄希望於基建投資完成經濟“突圍”。2018年12月29日,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1.39萬億元的新增債務限額計劃,用來彌補基建投資短板,達到穩定GDP增長的目標。2019年1月以來,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覆的基建項目投資已超過5,000億元,涉及城際鐵路、軌道交通及機場等大型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常規的“鐵公雞”外,很多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5G基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基建刺激經濟,不是一招鮮

“房住不炒”已經定調,擴大內需不能依賴房地產,同時,居民消費又是慢變量,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情況下,拉動內需見效最快的還是基建投資。但傳統“鐵公雞”投資帶來的經濟效應顯然已越來越小,長期依賴已然不現實。加大5G、人工智能等科技端基礎設施的建設,儘快完成“新舊”動能的轉換,才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長久之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