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 小雪節氣介紹

今年的小雪節氣是11.22--12.6,"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此時節萬物失去生機,天氣陰冷,黃河以北開始降雪。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而小雪則成了寒冷開始的標誌。

養生則順應自然,減少精氣神的消耗,保存陽氣,早睡晚起、少欲保暖、適當進補

冬季養生要“養藏”,從小雪開始,就要早睡晚起了,太陽出來再起床。此時腎氣強,脾胃消化能力更好,也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開始補冬了。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冬天的三個月裡,以精氣閉藏為主。天地間一片寒冷,水結冰,地凍裂。這時候我們應該儘量不要擾動自己陽氣,早睡晚起,等待太陽出來之後再外出。讓神志收斂,處於伏匿狀態,不去過度折騰。遠離寒涼,常保持身體溫暖,不要讓身體出過多的汗,而傷了身體的精氣。這才是冬季的養藏之道。

  • 飲食調養

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適宜:

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烏雞、核桃、桑葚幹、甲魚、芹菜、萵筍、生菜、鯽魚等

此節氣過後,各地紛紛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冬季,降溫也比較明顯。進補可以多食黑色食物,以養精保腎,如黑米、黑豆、核桃、黑芝麻、黑棗、黑木耳等。

這個節氣裡,室內暖氣都開始供暖,外面寒冷,人們穿得嚴實,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就容易生“內火”。易出現口乾舌燥、口腔潰瘍、皮膚乾燥,臉上的疙瘩也比平日裡多的現象。在寒冷的日子裡,人們喜歡吃熱乎乎的食物,但過於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這會更助長體內的“內火”。可適當吃些苦味食物,如柚子、芹菜、萵筍、生菜等,苦味食物有解熱去火、清熱潤燥、消除疲勞的作用;

自制蜂蜜柚子茶,百分百原料,零添加,愛她就送她健康!

冬季咽喉上火難受,快來一杯蜂蜜百合柚子茶!

建議大家可以多喝點熱湯,比如白菜豆腐湯、菠菜豆腐湯、羊肉白蘿蔔湯等,既暖和又能滋補津液。

冬季飲食應益於精氣的充養和積聚,養藏而固腎氣,增強體質。小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

少吃:

寒涼、油膩、葷腥、粘硬難消化、香燥炙炒、螃蟹、鴨血、墨魚、文蛤、蔥等

冬月鹹味入腎水,恐水克火,故少吃螃蟹、動物血、墨魚、蛤蜊、文蛤等味鹹的東西。

養腎則還需少食寒涼,多食恐傷腎氣。

此時對進食、喝湯不可放任無度,凡是吃完飯後,感覺胸中有些不舒服的,就是進食過多導致的損傷,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積食。

以清淡食物為好。食物宜熟軟,熱不灼唇,冷不冰齒。

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strong>

橘子

味甘酸、性溫;入肺、胃經; 具有開胃理氣,止渴潤肺的功效;治胸隔結氣、嘔逆少食、胃陰不足、口中乾渴、肺熱咳嗽及飲酒過度;其皮、核、絡、葉都是"地道藥材";藥食同源,男女老少皆宜,尤其適合冬季。

  • 食療藥膳

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薯蕷(山藥)粥

原料:山藥20克,杏仁10克,桂花15克,龍眼肉10克,大棗3-5個,花生、玉米、粳米適量(2-3人份)

製作方法:

1.將山藥削皮、切片備用;將龍眼肉帶殼沖洗、掰開殼備用;大棗沖洗、掰開備用;杏仁、桂花備用;花生、玉米、粳米備用。

2.將所有材料放入湯煲內,加適量水,大火煲開後轉小火,煲約1小時左右即可。

功效: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杏仁(南杏仁),也叫甜杏仁,微甜,溫;入肺、大腸經;潤肺止咳。

桂花辛,溫;歸肺經;散寒破結,化痰止咳。

龍眼肉,又名桂圓,性甘、溫;歸心、脾經;《本經》記載:“桂圓,主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心經;益氣補血、健脾和胃、袪風功效。

花生,甘、平,入脾、肺;健脾和胃、利腎去水、理氣通乳、治諸血癥,增強免疫功能。

玉米,甘,平,無毒;入胃、大腸經;調中開胃、益肺寧心、健脾滲溼。

滋補肺脾腎,益氣補血。適合北方,尤其適合氣虛體質、陽虛體質。

溫馨提示:脾胃寒溼者慎服,糖尿病人勿多食。

想要具體瞭解氣虛體質、陽虛體質,請參閱既往文章

中醫體質調養——陽虛質

中醫體質調養——氣虛質

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strong>

腎之果冬藏湯

原料:

生栗子10個、豬排骨200g、芡實15g、淮山藥20g、枸杞10g、生玉米粒、生薑適量、鹽等調味品(2-3人份)

製作方法:

1.將豬排骨洗淨、切成麻將大小的方塊,燒一鍋熱水,放入汆水撈出;

2.將生栗子剝去外殼,不要去掉內皮,切成兩半,將栗子下鍋加水煮開後,再煮20到40分鐘起鍋,此時栗子內皮已被煮到和栗子仁分離,將其用筷子撈出來扔掉。

3.芡實冷水泡好、淮山藥剝皮、生玉米粒備用;

4.將排骨、栗子、芡實、淮山藥、生玉米粒放入煲湯鍋中,加入適量冷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小火慢煲半小時後;

5.最後撒入枸杞,加鹽調味;

功效:

栗子“腎之果”;《別錄》: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飢。《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

淮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芡實,甘、澀,平;歸脾、腎經;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溼止帶。

枸杞,甘,平;歸肝、腎經;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玉米,甘,平,無毒;入胃、大腸經;調中開胃、益肺寧心、健脾滲溼。

生薑,辛,微溫;歸肺、脾、胃經;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

暖腎固腎,健脾祛溼,溫中益肺,適合南方,尤其適合陰虛體質。

栗子煲到最後都碎了,湯色濃濃的,喝起來有淡淡的甜。腰腳無力、補腎氣可以常喝。

溫馨提示:以上食材皆屬於藥食同源。

冬季補腎陽,吃當歸生薑羊肉湯(特別怕冷的盆友現在就可以開始食用啦)

想要具體瞭解當歸生薑羊肉湯,請留意後續文章

冬季溫陽散寒第一藥膳——當歸生薑羊肉湯

  • 推薦茶飲

小雪節氣起,氣溫下降明顯,寒冬正式到來,養好氣血,為身體打好基礎,才不會受疾病纏身!

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strong>

大棗生薑茶

原料:

生薑5片,枸杞8枚,黃芪5克,麥冬3克,冰糖適量

做法:

將龍眼肉帶殼沖洗、掰開殼;將以上幾味中藥一起放入杯中,沸水衝入,悶泡片刻,再入冰糖,攪勻即可飲用。

功效:

大棗,性平,味甘,無毒;健脾和胃,補養氣血,安神。

生薑,辛,微溫;歸肺、脾、胃經;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

枸杞,甘,平;歸肝、腎經;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黃芪,味甘,氣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健脾補中,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託毒生肌。

麥冬,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要想脾胃不生溼,四季薑茶別離身

早晨,隨太陽昇起人起床,一身的陽氣也開始升發,這個時候的陽氣不像中午那樣有底氣,很多人升不起來,所以一上午都無力。

喝杯薑茶,中醫認為“姜能通神明、去穢惡”,辛辣的性味能一下子把陽氣升起來,身體立馬就清醒。

溫馨提示:糖尿病病人需去掉冰糖,改用甜葉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寄希望於尋找一方一藥,或者用某種簡便快捷的方法去幫助自己獲得健康。

但往往最深奧的道理就隱藏在這最平常的日常生活裡,這或許便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吧。

長壽和養生,不是吃藥、藥膳、針灸這些治病的方法,而是將順應自然去活著的道理融入到最平常的生活中去。

小雪啦,氣溫下降明顯,適時增添衣物嘍!

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冬安~

歡迎看到本文的朋友轉載,讓更多人受益!祝朋友們小雪健康喜樂!

中醫健康管理就在身邊,關心您,我們最專業!王敏醫師不僅是您和家人的私人健康管理醫師,也是您一生的朋友!

<strong>

  • 互動

冬季來臨,關於養生、關於治病

想必你們都有新的困惑、新的煩惱

可以在留言區寫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

也歡迎轉發分享

-作者-

王敏,中醫主治醫師,執業中藥師,陝西省保健協會膏方分會委員,西安市針灸學會臨床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學分會會員。擅長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情志疾病的治療;每年秋冬季,開展中藥膏方調理慢性病、亞健康。本文首發體質調養平臺(ID:gh_69c1ed0401c5),中醫科普知識宣傳、中醫醫師推廣公眾號,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小雪節氣飲食養生——一直在您身邊,與您一起健康管理!

王敏

陝西省保健協會委員,陝西省保健協會膏方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學分會會員,西安市針灸學會臨床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營養學會委員。

畢業於陝西中醫藥大學,曾在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在西安市中醫醫院分院、西安碑林健和堂中醫醫院、北京同仁堂工作多年;師承陝西省名老中醫張瑞霞主任醫師、周志傑主任醫師。

擅長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疾病的治療:

1.脾胃病:消化不良、胃脹、胃痛、便秘、腹瀉、急慢性胃炎等。

2.中醫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症、白帶異常等。

3.中醫兒科疾病: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便秘、咳嗽、反覆感冒等。

4.神志疾病:失眠、梅核氣、髒躁、頭痛、焦慮症等。

5.體質調養及亞健康調理:慢性疲勞綜合徵、肥胖,尤其對痰溼體質、氣虛體質、過敏性體質,頗有心得。

6.擅於運用中藥膏方,調理慢性病、亞健康,療效確切。

7.開展中醫特色治療項目-耳穴貼敷,尤對失眠、痛症、月經不調(痛經),收效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