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掌故:河龍貢米的來源及今生前世的故事

客家文化掌故:河龍貢米的來源及今生前世的故事

客家文化掌故:河龍貢米的來源及今生前世的故事

客家祖地寧化有兩道“貢品”:一為延祥孔坑貢茶,作者之前已經專門撰文記述;二為河龍貢米,本文具體記述河龍貢米的來源掌故與現在發展情況。

在廈門盛會又一次讓河龍貢米揚名海內外,河龍貢米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著名大米版圖中重要的一個組成了。河龍貢米名稱緣何而來?有沒有什麼文化掌故?現在的河龍貢米又是怎麼個情況呢?

客家文化掌故:河龍貢米的來源及今生前世的故事

河龍貢米的前世:伊盆與河龍貢米的文化掌故

河龍鄉下伊村口有一座古廟叫“伊公廟”,因廟前有小溪自北而南流過,廟處小溪之南岸,故又稱“水南廟”。該廟自宋代建立至今,幾經圮毀、修建,現存建築為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建,磚木結構,仍保存宋時廟宇佈局,廟內壁嵌記載歷代修廟始末的碑文八塊。近千年來,該廟香火不斷。不僅村中伊姓居民每逢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都到廟中燒香點火,周圍幾十裡村莊的信士香客,也經常結夥朝拜,以表達對該廟所祀神靈的崇敬。

該廟供奉的是宋天子敕封的銀青光祿大夫伊盆夫婦。據清康熙年間出版之《寧化縣誌》載:伊盆,本邑人,為人豪毅,耿耿有烈士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轉運使李住起解梅州銀絹,本州委通判胡某齎至本都武曲橋錫源驛(今河龍鄉)疾故,奉官塋葬。伊公慨然詣縣自陳曰:“解官本為朝廷重務,客死吾土,某現充保長,亦草莽臣也,願換牒代解。”縣許之。至汴京適逢皇太子生,上大悅,以覃恩賜敕一道,駿馬一騎,劍一口,命其出鎮柳州。時南蠻不共,公領軍勇奪前驅,血戰破賊,所向倒戈。事平凱奏。卒於官,以功特贈銀青光祿大夫,因廟食至今。

寧化盛產大米,尤其伊盆的家鄉河龍,地處海拔600米的山區,地勢高,氣溫低,陽光充足,水稻生長期長,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壤和充沛的水源,生產出的大米粒大,質優,晶瑩如玉,煮成米飯光澤透明,柔軟芳香,富有彈性,吃來十分可口。伊盆在代解銀絹時,隨帶家鄉大米,一路食用。到京之後,在交付銀絹時,把隨帶的家鄉大米一併奉上,以御食用。皇帝食後大喜,甚贊河龍大米質優味佳,並令每年徵收進貢,“河龍貢米”便由此而揚名。

客家文化掌故:河龍貢米的來源及今生前世的故事

河龍貢米的今生:成為助力客家人民致富的土特產

河龍貢米於1084年被宋真宗欽定為皇室貢米,歷史悠久,現今成為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宋真宗時期成為皇室貢米,其品質不言而喻。寧化人民可謂手握糧食金礦山,只待好好開發利用。

河龍貢米就是農民致富的一大法寶。河龍貢米核心產區河龍鄉領導認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賦予了高品質的糧食,再加上現代農業技術的成熟發展,河龍鄉甚至全縣種植河龍貢米的老百姓都能從中發家致富。只要引導農民嚴格按照相關標準種植和加工河龍貢米,確保產品品質,河龍貢米就能帶領農民走上致富的快車道。

客家文化掌故:河龍貢米的來源及今生前世的故事

河龍貢米種植培育專家曾仁杰告訴作者,河龍貢米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範圍覆蓋整個寧化縣,按照相關標準要求,劃定為核心產區、次核心產區、一般種植區。寧化特別是核心產區河龍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非常高,是河龍貢米品質的保證。不僅如此,寧化還成立了河龍貢米種植技術指導平臺,在選育種、有機農肥、生物農藥的使用上形成監督機制,嚴保貢米品質。

政府的引導、專家的技術支撐、三農政策的扶持、河龍貢米擁有美好的前景,必將帶領農民走上富裕的康莊大道。

客家文化掌故:河龍貢米的來源及今生前世的故事

客家文化掌故:河龍貢米的來源及今生前世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