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条高寒高铁的“风花雪月”

——陈葵

2012年12月1日上午9时,551名旅客乘坐D5008次列车从沈阳北站一号站台驶出,标志世界上首条在高寒地区建成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备受全国人民瞩目的喜事,是辽宁全省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也是中建铁路工程总承包公司全体人员心心念念的盛事。

哈大高铁即从哈尔滨西站到大连北站的铁路客运专线,营运里程92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内首条高寒高铁。其中,中建铁路工程总承包公司承建部分主要位于辽宁省开原市境内,管段全长24.751公里。

首条高寒高铁的“风花雪月”

时任项目总工的刘衍文忆起十年前的情景,感慨道,“当时工期紧、环境恶劣、梁场工程量大、任务重,大家只有加紧不停地干,这一干就是五年。”

提及当时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他表示,古语云:英雄难过美人关,而哈大英雄难过“自然关”。铁路人的“风花雪月”就是刺骨呼啸的凛冽寒风、滴答不止的湿雨水花、连绵不绝的皑皑霜雪、孤寂清冷的朦胧夜月。

东北地区冬天气温极低,室外温度经常在零下30℃左右,甚至更低,且寒风不断。项目人员一个个裹紧大衣,捂实棉帽,戴上手套,扛起设备,就开始大干特干。

2008年那年,辽宁雨水比较多,经常下暴雨,搞得项目部的人头疼不已,天天祈祷老天爷心情快点好。为了尽快完成基坑外部防水工作,现场人手严重不足,项目部便组织全体管理人员一起,在挖掘机械的配合下,人工开挖排水沟,修筑排水坝,才避免连日的暴雨过度滞水。

“路堑这一段儿,在路基的底下,我们还会深挖许多盲沟,把积水都泄到盲沟里面排走。”刘衍文说道。这里的冬天就像个皮孩子,不知道它下一秒会整出点什么问题来,项目有时只好提前做预防。

2008年入冬比较早,10月底辽宁就下了第一场雪,当时田家村特大桥还有4个钢筋制作完毕的承台,但尚未浇筑。为了防止冬天雨雪对钢筋的锈蚀及雪水对基坑的冻融,项目部安排人员搭建保温棚,自行生火保温,最终经过15天的抢工,4个承台赶在11月15日前顺利浇筑。

但最让项目部抓耳挠腮的是路基冻胀问题。东北地区冬夏季温差大,管段部分为重度季节性冻土区,沿线季节性冻土层厚度为1.37米,即地表往下1.37米以内,不能滞水,否则路基就会冻胀。“最初施工设计时,未考虑到结构的不合理性。防水层的厚度,无法满足东北地区冻胀的深度,雨雪水在排水层中滞留排不出去。冻胀之后,轨道板的起伏变大,非常影响稳定性。”刘衍文回忆道。

为保证轨道板铺设的平稳性,工程部每隔三米专设一个泄水口,每天安排专人逐个检查泄水口的通水情况。在铺设路基表层底部的防水层时,将坡度调整到路基的最佳拱度,慢慢引导雨雪水顺利外排。

与天斗,与地斗,还得苦口婆心劝业主、设计和监理。

原先路基填料采用从清江河滩挖起的砂类土,但它成份不纯,杂质多,导致路基压不实,填筑质量无法保证。实验组经过改良掺拌,在砂类土中掺入细砾土以及粉制黏土等。

业主、设计和监理多方最初因考虑到质量、安全以及体量等问题,对于改良土的使用,均持坚决反对态度。为了说服这三方,项目实验组特意挑选一块河滩地,将设备一个个拉到现场,进行数次现场试验。

每做一层,统计出相应的压缩配比指标数据,刘衍文便带着主要实验人员去请业主、设计和监理来现场检验,每次苦口婆心劝来,换来的却是频频的摇头。

“这依旧不行呀,体量这么大,能保证成本预算合格么”“请您充分相信我们,短时间内一定拿出让您满意的配比数据方案。”实验组所有人员整日坚守在现场,不断尝试,前后花费一个多星期,最终形成了6种配比方案,业主、设计和监理终于被打动,答应采用改良土。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100万方的改良土填料最后还创收了4000万的效益。

闯过千关,还有万难;挠破脑袋,也要迎难而上。作为铁路领域的后进军,中建铁路工程总承包公司成功参建、完工哈大高铁项目,充分证实了自身的施工建设能力,为后续铁路事业的发展打牢了坚实基础,更标志着中建铁路工程总承包公司直接跨入了高铁建设的新时代。最后,项目部还荣获铁道部集体荣誉最高奖项“火车头奖杯”,这也是当年中建系统在哈大客专项目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同时还荣膺“建设哈大一流高铁决战大干、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先进集体称号等。

哈大高铁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是《中长期铁路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中京哈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建铁路人肩负历史使命,身挑祖国重担,不惧严寒酷暑,不畏难关险阻,争做“首征军”,笑傲名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