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虚弱脾胃不和的人,如何辨别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身体虚弱脾胃不和的人,如何辨别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属于哪一种症状,所以在选择滋补的时候有可能方法不合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并称“四虚”,并由此可导致诸多疾病,虚当补之,而药粥则是很好的滋补佳品,也非常方便,体质虚弱脾胃不和的人需要长期养护,通过食疗方法进行调补。

一、气虚证分为:1.肺气虚,2.肾气虚,3.脾气虚,4.心气虚,5.阳气虚

肺主气,肺气虚,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肾居腰府,藏精气,精气充五脏,肾气亏虚,表现为乏力,健忘,腰膝酸软,脉弱。

脾居中焦,脾气虚弱,表现为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脉弱。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表现为心悸、气短、多汗,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温的食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1.黄芪粳米粥

1黄芪、党参各30克,粳米50克,先将两味中药加水煎煮3次,每次沸后用小火煎20分钟,合并3次药汁1000亳升,加入粳米煮粥食服,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气短、常易感冒者。

2.苡仁粳米粥

苡仁、粳米各50克,白糖适量。将粳米、苡仁同入锅内煮粥,待粥稠时加入白糖少许,糖溶即可服食。具有健脾除湿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久泻不止、不思饮食、舌淡苔腻者。

3.山药扁豆粥

山药、茯苓、苡仁、赤小豆、泽泻、扁豆、粳米各100克,磨粉炒熟分10次服用。食用时热开水适量,加炒粉调成糊状,加少许白糖调味。具有补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失运、湿自内生,表现腹痛腹泻、肠鸣腹胀、脾虚水肿者。

二、血虚证分为:1.心血虚证,2.肝血虚证

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可选用养血药粥,通过养血安神滋补心血虚症,通过补养肝血调养肝血虚症。

1.黄芪当归粥

黄芪15克,当归30克,粳米50克;先将黄芪、当归加水煎煮2次,每次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合并药汁1000亳升,将药汁与粳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补气生血功效。适用于气不生血、头晕心悸、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者。

2.芝麻花生粥

芝麻15克,红皮花生20克,粳米50克;将芝麻炒至微香,与粳米花生共同煮粥食服。每天1~2次,具有补肝肾,生阴血,久服延年益寿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头晕、贫血、头发早白、血虚便结者。

3.枣仁熟地粥

酸枣仁、熟地各15克,粳米50克;三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补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心悸、血虚失眠。

三、阴虚证分为:1.肺阴虚证,2.心阴虚证,3.胃阴虚证,4.脾阴虚证,5.肝阴虚证,6.肾阴虚证。

阴虚证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夜间盗汗、虚烦失眠、手足心热、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1.枣皮粳米粥

大枣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先将枣皮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沙锅煮粥,待粥熟时,加入适量冰糖食用每天1次。具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虚烦失眠、神志恍惚者。

2.百合粳米粥

百合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与粳米同煮成粥,加入适量冰糖食用。适用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虚烦失眠、神志恍惚者。

3.麦冬粳米粥

麦冬20克,冰糖适量。先将麦冬煎煮3次取药汁1000毫升,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稍煮食用。具有滋养肺胃,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肺胃阴虚、心阴不足、阴虚内热、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干咳少痰、午后低热、夜间盗汗者。

四、阳虚证分为:1.胃阳虚,2.肝阳虚,3.肾阳虚。

阳虚证主要表现为腰酸怕冷、手足冰凉、小便清长、性功能低下、舌淡苔白、脉沉或迟。

胃阳虚也可称之为胃虚寒证,脾气虚与胃气虚、脾阳虚与胃阳虚,均有食少、脘腹隐痛及气虚或阳虚的共同症状,但脾阳虚、气虚以脾失运化为主,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泻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所致。肾阳虚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瑜珈、打网球、打太极等运动方式,要坚持进行,持之以恒,增强自身抵抗

1.苁蓉粳米粥

肉苁蓉15克,粳米50克,先将肉苁蓉置砂锅内煮烂去渣,再入粳米煮粥,每天1次。具有补肾壮阳,润燥滑肠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性功能低下、阳虚便秘者,久服可延年益寿。

2.黄芪韭菜粥

黄芪30克,粳米50克,韭菜100克,将黄芪加水煎煮沸后30分钟,滤液1000毫升,与粳米同煮粥,粥熟时加入韭菜再煮一会食用。具有补益元气,提神暖胃的功效。适用于阳虚水肿、阳虚自汗、慢性腹泻、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疮疡久不收口、脾胃虚寒、口吐清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