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块“人造牛排”端上餐桌,它背后是450亿的市场规模

在2013年,第一个从实验室诞生的汉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里面的牛肉由人造肉替代,成本高达几十万美元。随后,这个行业便迎来了资本的投入和高速发展。前不久,

以色列初创企业Aleph Farms推出了全球首款“人造牛排”,为了庆祝首款人造牛排的推出,该公司还请了以色列名厨 Amir Ilan进行烹饪。

首块“人造牛排”端上餐桌,它背后是450亿的市场规模

三周就长好的牛排,好处在哪?

人造肉的制作目前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拟口感,从豆类、小麦等植物中提取蛋白质,然后加工成口感类似肉类的“素肉”;第二种,实验室培育,从动物中提取干细胞,在容器中加入氧气、糖和其他营养物质进行培育。Aleph Farms就属于后者,从细胞样本到整块牛排,大约需要三周的时间。那么,精心培育的意义到底在哪?

从食客们最重视的口感说起。利用植物蛋白制成的素肉,会在刚入口时让人觉得在享受肉食,这样的错觉在咀嚼2秒后就会消失,因为素肉没有肉类的韧性。而通过干细胞培育的方式制作出来的产物本身就是肉类,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肉类的获取方式,口感得到了保证。

首块“人造牛排”端上餐桌,它背后是450亿的市场规模

这样的获取方式对环境有着极大的改善。据统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大约90亿只鸡和3200万头牛被宰杀。而肉类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让我们将目光放长远些,美国食品公司汉普顿溪创始人乔希·蒂特里克表示,到2050年全球肉类需求会增长100%,对于中国来说,需要整个英国那么大的土地来种植大豆和玉米,才能够饲养足够的畜禽。换一种肉类的获取方式会极大程度地改善长期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

从道德层面上看,这样的肉类获取方式不那么残忍。很多消费者改变饮食习惯,是因为宗教和个人信仰,与现有的屠宰获取肉类方式起了冲突。同时,人造肉无菌的特点,也大幅减少了人们对食用肉类患病的担忧。

消费者的态度如何?40%的美国人愿意尝试

来自Sruveygoo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英国和美国,共2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人造肉。

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40%,高于对英国的调查数据。在这些乐于尝试的消费者中,为数最多的是纯素食者,占60%,而只有28%的肉食者表示愿意尝试。

首块“人造牛排”端上餐桌,它背后是450亿的市场规模

这样的数据对投资这个市场的人是极大的鼓舞。Impossible Foods的首席战略官Nick Halla表示:“人们不是真正必须吃动物肉,他们只是想吃好吃的肉。”如果他判断正确,这预示着人造肉前景可期。据研究机构估算,

“人造肉”未来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4亿美元,接近人民币450亿元。

首块“人造牛排”端上餐桌,它背后是450亿的市场规模

根据凤凰网介绍,自2014年起,很多投资界大咖就开始涉足人造肉领域。当年,香港富豪李嘉诚通过其投资公司Horizons Ventures向位于美国纽约的人造肉初创公司Modern Meadow注资1000万美元,用于人造肉的研发。在投资Beyond Meat之外,比尔·盖茨还投资了另一家同样做人造肉的初创公司Impossible Burger。

首块“人造牛排”端上餐桌,它背后是450亿的市场规模

目前这些企业都在致力于两个方面:1.减少制作成本。2.提升产品口感。Aleph Farms 首席执行官Didier Toubia 解释道:“想要将动物体外培养的细胞制作成馅饼或香肠,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想象一下打造一整块全肌肉牛排是多么的困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望潮科技微信号(ID:tech_bea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