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个忠臣被押上法场,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

每到朝代兴亡交替之际,很多人的人品与德行就被展露无遗。不论是驷马高车威风八面的朝廷大员,还是盔明甲亮杀气腾腾的武将,都会在此时原形毕露。明亡清兴之际,原来前明的文武大臣们,如洪承畴、吴三桂、李成栋、钱谦益、冯铨等人,背弃故主,屈膝投靠清朝,其贪生畏死背义忘恩的丑态,历来为后人所不齿。明朝末年降臣数量之多,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专门把他们编写进《贰臣传》一书,以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明朝3个忠臣被押上法场,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

不过,也不能说洪洞县里没好人。明朝的大臣中,虽然降兵降将不少,但忠心耿耿、心如铁石的忠义之臣也大有人在。除了史可法、夏完淳、张煌言等一批众所周知的忠臣之外,还有很多人,虽然官阶不高,知道的人也不多,知名度与宋朝的文天祥相比简直别如天壤。但他们临危不惧的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气节,甚至连负责行刑的刀斧手都心寒胆战,当场出丑,甚至因此丧命。

明朝3个忠臣被押上法场,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

第一个忠臣是明朝的礼部主事黄端伯。黄端伯,字元公,江西黎川人。崇祯元年,他考取进士,被授予宁波推官之职。黄端伯饱读书史,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熏陶,一心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在明末污泥浊水的朝廷风气中,他清廉耿直的个性显然吃不开,结果仕途坎坷,最终被排挤出局,回到老家避世隐居,不问世事,以耕读自娱。

明朝3个忠臣被押上法场,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黄端伯在危急时刻再度出山,担任礼部主事。不久清朝多尔衮带领大兵南下,攻克南京。《绥寇纪略》记载,黄端伯抱定必死之心,在大门上写下几个大字:大明礼部主事黄端伯不降。多尔衮对他的勇气和忠心非常佩服,屡次劝降都被拒绝。后来他被多尔衮下令杀害,押赴法场。黄端伯大义凛然毫不畏惧,行刑的刀斧手被他的正气震慑,居然吓得“手颤刀坠”,刀都掉到地上,黄端伯厉声呵斥:“何不直刺我心?”他被杀后,当地百姓“千百人,皆持香哭拜”。

明朝3个忠臣被押上法场,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

第二个忠臣是张同敞。张同敞字别山,湖北江陵人。他的知名度不高,提起他的祖上却是赫赫有名。他的曾祖父就是明朝宰相张居正,明朝历史上重量级人物。张同敞家学渊源,秉承祖上忠君事主的品格。他历任南明永历皇帝的兵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务。当时清朝大兵压境,永历皇帝君臣朝不保夕,张同敞忠心似铁,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

明朝3个忠臣被押上法场,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

顺治七年,清朝定南王孔有德大兵南下,张同敞兵败被俘。孔有德这个汉奸以己度人,他知道张同敞声望素著,妄想用高官厚禄诱使他归降,结果遭到张同敞当面痛斥。《明史》记载,当年十一月十七,张同敞被押上法场。张同敞被斩首后,“同敞尸植立,首坠跃而前者三,人皆辟易”,他的首级被斩掉,身体却屹立不倒,还向前走了三步才倒下。在场刀斧手全都吓跑,丑态百出。

明朝3个忠臣被押上法场,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

第三个忠臣是李兴玮。李兴玮是湖广巴陵人,自幼饱读诗书,以忠义为立身之本。明末清初的乱世中,李兴玮位卑未敢忘忧国,投身到反清复明的大业中,先后任临武教谕、知县等职务。清兵南下后,李兴玮带领军民百姓,据城死守,誓死不降。因实力悬殊,临武城被清兵攻破,李兴玮被俘。《永历实录》记载,他的一个老仆忠心事主,不忍分离,“自请同系”。主动要求和主人一起坐牢。

明朝3个忠臣被押上法场,连乾隆皇帝都为之震惊!

李兴玮拒绝清将李茂祖的多次劝降,只求速死。李茂祖见他不肯归降,就把他押赴法场斩首。他的老仆人默默无语一路相随。李兴玮在法场上向南叩首,说:“今日乃得毕此一大事!”然后从容就义。他的老仆深受主人感化,“自请同死”,要求与主人同死,无人理睬。老仆奋然起身,“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把刀抢过来,斩杀主人的刀斧手当场被他砍死,自己也被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