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北宋最強武力的中央禁軍,在南宋為什麼卻淪為雜役兵?

禁軍是北宋時的中央軍,“謂天子衛兵也”。由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即“三衙”統轄。

宋初時,禁軍橫掃大江南北,以兩個月的時間滅了後蜀,這支在宋太祖手上建立的禁軍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野戰步兵。

代表北宋最強武力的中央禁軍,在南宋為什麼卻淪為雜役兵?

禁軍的管轄權在中央朝廷,需要作戰時,由京師派出,這種管理制度給朝廷帶來巨大的供養壓力。為了緩解這種壓力,除殿前司的捧日軍和天武軍外,其餘的各路禁軍實行更戍制度,就是各自屯駐於糧食產區,或者在邊境地區的負責守衛與作戰。

為了安撫將士,北宋特准屯駐部隊可以攜帶家屬。這已經不是在參軍打戰了,完全就是在過日子,許多部隊從此在就糧區安頓下來,慢慢地融進了當地勢力。

禁軍的士兵,從原來由京師派出,逐漸變成在駐地招募,其統兵官也往往由地方官兼任。

代表北宋最強武力的中央禁軍,在南宋為什麼卻淪為雜役兵?

紹聖年間,朝廷頒佈了關於州縣不得關預地方軍政事務的詔令,理論上是在釐清禁軍與地方糾纏的關係。實際上,朝廷此時對於各地禁軍的管理已經鞭長莫及,而失去地方長官約束的禁軍,開始形成自己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利益體系。

宋遼間百年的和平,雖然給兩國人民帶來的和平與幸福,卻使兩國的軍隊一起腐化與衰敗。缺少戰事壓力的北宋禁軍統兵官員,開始採取各種手段謀取利益,比如吃空額、利用軍隊走私,以及隨意役使普通士兵等。普通士兵的正常利益越來越得不到保障,更別說是日常的訓練了。

屯駐於外的禁軍戰鬥力在下降,留守京中的部隊狀況更差。三衙的主官們“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

北宋禁軍理論上最多時有八十萬士兵,實際上的缺額將近一半,而這一半人中,有戰鬥力的了了無幾。

其結果是,金兵南下時,禁軍士兵軍心全失,不敢與金人交戰,一觸即潰,甚至有些成為賊寇而禍害地方。軍隊完全失去了戰鬥力。

代表北宋最強武力的中央禁軍,在南宋為什麼卻淪為雜役兵?

趙構南渡後,重整軍隊。他以大元帥府軍兵及各地勤王軍為基礎,創建了御營司。御營司下轄五軍,這五軍中吸收了少數尚有戰鬥意志的禁軍。紹興五年(1133年),由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吳玠為首的五支大軍改名為“行營護軍”,從此,行營護軍正式取代禁兵,成為南宋的正規常備軍。

紹興和議之後,這幾支行營護軍又調整成十個都統司,冠以“御前駐紮”名號,分別屯駐於長江沿線各州府。

禁軍雖不堪用,但畢竟是祖宗留下的部隊,宋高宗因此不敢隨意裁撤,於是這些禁軍被轉移到地方上去。並保留了大部分的軍隊的體系與番號,如“威果”、“全威”、“威捷”等。

就人數來說,還很龐大。寧宗嘉定年間,浙東、浙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八路禁軍,人數有十幾萬,四川的禁軍一度也有二萬多。

轉移到地方上的禁軍,脫離“三衙”的體系,歸各路的安撫使(制置使)統轄,禁軍徹底地方化。越不行,越沒人重視,越沒人重視,就越不行。禁軍完全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其戰鬥力進一步衰退。

代表北宋最強武力的中央禁軍,在南宋為什麼卻淪為雜役兵?

辛棄疾在湖南剿匪時,試圖在地方禁軍中挑揀些精銳,結果所得全是老弱,原因是“間有稍壯者,諸處借事去”。紹興年間的戶部侍郎李椿也指出:“諸州廂、禁軍、諸路將兵,無用之兵也”。

略有戰鬥力的禁軍,有時還會參與邊防,有時會被派去平定民變與亂軍,大部分沒有戰鬥力的禁軍,淪為與廂軍相類似的角色:築寨修城、搭橋鋪路,從而成為了雜役兵。

代表北宋最強武力的中央禁軍,在南宋為什麼卻淪為雜役兵?

其實,不僅是北宋的禁軍到了南宋喪失戰鬥力,就是南宋初期建立的“行營護軍”,數十年之後也一樣喪失戰鬥力。自寧宗後期開始,朝廷被迫開始建立“新軍”,並招募來自北方的“歸正人”,組建北軍。這些新軍在理宗時期與蒙古的戰爭中,暴發了相當大的戰鬥力。

然而好景不長,當新軍的戰鬥力也被腐蝕殆盡之後,南宋的滅亡就無可挽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