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北宋最强武力的中央禁军,在南宋为什么却沦为杂役兵?

禁军是北宋时的中央军,“谓天子卫兵也”。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即“三衙”统辖。

宋初时,禁军横扫大江南北,以两个月的时间灭了后蜀,这支在宋太祖手上建立的禁军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野战步兵。

代表北宋最强武力的中央禁军,在南宋为什么却沦为杂役兵?

禁军的管辖权在中央朝廷,需要作战时,由京师派出,这种管理制度给朝廷带来巨大的供养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除殿前司的捧日军和天武军外,其余的各路禁军实行更戍制度,就是各自屯驻于粮食产区,或者在边境地区的负责守卫与作战。

为了安抚将士,北宋特准屯驻部队可以携带家属。这已经不是在参军打战了,完全就是在过日子,许多部队从此在就粮区安顿下来,慢慢地融进了当地势力。

禁军的士兵,从原来由京师派出,逐渐变成在驻地招募,其统兵官也往往由地方官兼任。

代表北宋最强武力的中央禁军,在南宋为什么却沦为杂役兵?

绍圣年间,朝廷颁布了关于州县不得关预地方军政事务的诏令,理论上是在厘清禁军与地方纠缠的关系。实际上,朝廷此时对于各地禁军的管理已经鞭长莫及,而失去地方长官约束的禁军,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利益体系。

宋辽间百年的和平,虽然给两国人民带来的和平与幸福,却使两国的军队一起腐化与衰败。缺少战事压力的北宋禁军统兵官员,开始采取各种手段谋取利益,比如吃空额、利用军队走私,以及随意役使普通士兵等。普通士兵的正常利益越来越得不到保障,更别说是日常的训练了。

屯驻于外的禁军战斗力在下降,留守京中的部队状况更差。三衙的主官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

北宋禁军理论上最多时有八十万士兵,实际上的缺额将近一半,而这一半人中,有战斗力的了了无几。

其结果是,金兵南下时,禁军士兵军心全失,不敢与金人交战,一触即溃,甚至有些成为贼寇而祸害地方。军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代表北宋最强武力的中央禁军,在南宋为什么却沦为杂役兵?

赵构南渡后,重整军队。他以大元帅府军兵及各地勤王军为基础,创建了御营司。御营司下辖五军,这五军中吸收了少数尚有战斗意志的禁军。绍兴五年(1133年),由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吴玠为首的五支大军改名为“行营护军”,从此,行营护军正式取代禁兵,成为南宋的正规常备军。

绍兴和议之后,这几支行营护军又调整成十个都统司,冠以“御前驻扎”名号,分别屯驻于长江沿线各州府。

禁军虽不堪用,但毕竟是祖宗留下的部队,宋高宗因此不敢随意裁撤,于是这些禁军被转移到地方上去。并保留了大部分的军队的体系与番号,如“威果”、“全威”、“威捷”等。

就人数来说,还很庞大。宁宗嘉定年间,浙东、浙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八路禁军,人数有十几万,四川的禁军一度也有二万多。

转移到地方上的禁军,脱离“三衙”的体系,归各路的安抚使(制置使)统辖,禁军彻底地方化。越不行,越没人重视,越没人重视,就越不行。禁军完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其战斗力进一步衰退。

代表北宋最强武力的中央禁军,在南宋为什么却沦为杂役兵?

辛弃疾在湖南剿匪时,试图在地方禁军中挑拣些精锐,结果所得全是老弱,原因是“间有稍壮者,诸处借事去”。绍兴年间的户部侍郎李椿也指出:“诸州厢、禁军、诸路将兵,无用之兵也”。

略有战斗力的禁军,有时还会参与边防,有时会被派去平定民变与乱军,大部分没有战斗力的禁军,沦为与厢军相类似的角色:筑寨修城、搭桥铺路,从而成为了杂役兵。

代表北宋最强武力的中央禁军,在南宋为什么却沦为杂役兵?

其实,不仅是北宋的禁军到了南宋丧失战斗力,就是南宋初期建立的“行营护军”,数十年之后也一样丧失战斗力。自宁宗后期开始,朝廷被迫开始建立“新军”,并招募来自北方的“归正人”,组建北军。这些新军在理宗时期与蒙古的战争中,暴发了相当大的战斗力。

然而好景不长,当新军的战斗力也被腐蚀殆尽之后,南宋的灭亡就无可挽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