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寄來離婚協議書,于鳳至為何遲遲未答覆,答案藏在女兒身上

“夜雨秋燈,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樓東風,往事不堪回首了”。

這是1964年7月4日,已被幽禁28年的張學良與趙四結婚當天,臺灣各大媒體刊出的報紙標題。這天,當65歲的張學良和51歲的趙四在牧師陳維屏的證婚下擁吻時,大洋彼岸,才與張學良離婚不久的于鳳至正孤獨地立在窗前思考著什麼。

同年秋天,69歲的于鳳至在女兒遞來的一份臺灣出版的《聯合報》上,看到了前夫張學良結婚的報道:

“三十載冷暖歲月,當代冰霜愛情。少帥、趙四,正式結婚。紅粉知己,白首締盟。夜雨秋燈,往事不堪回首了……”

良久,于鳳至放下報紙喃喃道:這下大家就都放心了。

女兒閭英站在一旁,似乎對母親的反應有些詫異。對啊,通常情況下,一個深愛前夫的女子看到前夫和其他女人結婚,不應該是先痛哭一場嗎?

但于鳳至從來不是普通女子,所以,在她受到丈夫張學良的要求離婚的長信時,她的反應也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張學良寄來離婚協議書,于鳳至為何遲遲未答覆,答案藏在女兒身上

于鳳至看到那封長信和離婚協議時,已經是1963年10月上旬了,但這封信其實早就到了女兒閭英手裡,她之所以遲遲不肯拿給母親,是怕她會接受不了。在情感上,她自己也無法接受父親和母親離婚的事實。

但這件事情終究太大,在於鳳至幾番套話下,閭英“哇”地一聲哭出來說:“媽,我怕你受不了這個打擊啊!”隨即,她狠下心從臥室拿出了父親給母親寫的決絕長信。

于鳳至看完後,沒說太多,只默默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到這時,她和張學良的婚姻已經持續了整整47年。

母親的冷靜讓閭英感覺到了恐懼,她開始害怕起來。于鳳至看了看女兒,似對她說又像自言自語道:“這是我早意料中的事啊!”

母親籤離婚協議當天的平靜,和今天看到父親和趙四婚禮報道時的淡然,都讓閭英詫異極了。她開始覺得,自己對母親其實並不瞭解。

終於,她忍不住發問了:“媽,爸說過永遠不和你離婚的。”

于鳳至抬眼看向窗外道:“他是被逼的,是時局逼的,他們逼他離婚是想讓他斷了來美國的後路。我這些年在美國就是為了給他留著後路,這樣也好,就不需要後路了,他也安全了。”

閭英定定地聽著,在母親這裡,她聽到的從來是和外界不同的聲音,外界的聲音裡,都是說父親為了給深愛的趙四名分,硬生生在老年給她補了一個婚禮。

張學良寄來離婚協議書,于鳳至為何遲遲未答覆,答案藏在女兒身上

婚禮上的張學良與趙四

閭英願意相信母親,畢竟,這種相信,能讓她放下對父親的怨恨,最主要的是,這樣的“以為”也能讓母親心裡好受。

人說,女人都是善於自欺的,尤其在自己愛的人面前,即便是當著自己面的背叛,她也會為他找理由找藉口,于鳳至就是這樣的女人。

這樣的女人糊塗嗎?不,相反,她們很通透!只是,這種通透,非得非一般的智慧才能看明白。

于鳳至從來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的非比尋常,在最初就已經註定。

大凡非一般的女子,也和男子一樣,出生時就會得到不一樣的預言。

于鳳至出生的那天,即1897年6月7日,一位雲遊高人正好路過於文鬥家,恰在這天商會會長得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高人看到還是剛剛出生的于鳳至後,大為驚異,當場預言:"此女福祿深厚,乃是鳳命",說完這句後,高人突然眉頭緊鎖加了一句:只可惜中年老年,哎,不可說不可說。

待於文鬥要追問時,高人已翩然而去。因著這個緣故,於文鬥為女兒命名為:鳳至。

于鳳至長到11歲時,因為容貌清麗脫俗且酷愛讀書、知書達理,遂被大軍閥張作霖看中,定為兒子張學良的兒媳。1913年,16歲的于鳳至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奉天女子師範學校。

此時的于鳳至已經出落成了風華絕代的模樣,她大大的眼睛,秀挺的小鼻子和那張殷紅的唇,完美地鑲嵌在雪白的小臉上。這樣的出眾容貌,讓於文鬥又是喜又是憂,於文斗的憂在於女兒經常外出,於文鬥很是擔心女兒的安全。

張學良寄來離婚協議書,于鳳至為何遲遲未答覆,答案藏在女兒身上

但接受過新思想洗禮的于鳳至對於父親的這一套,卻完全不放在眼裡。她仰著小臉對父親喊:我還要繼續讀書,將來還要施展才華呢!

1915年,于鳳至與張學良在順天府成婚。這段婚姻,因為始於父母之命,所以,最初張學良顯得很不樂意,但當張學良看了一眼于鳳至後,他立馬改變了主意。

能讓花叢中過的張學良看一眼就“稀罕”上,可見於鳳至的容貌絕非一般庸脂俗粉可比。

但容貌從來不是女人一生幸福的根本,因為容貌終有老去的一天。這點,于鳳至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在收穫了幸福的家庭並生育了多個子女後,于鳳至一直沒有滿足於眼前的現世安穩。

她知道,自己生逢亂世,又比丈夫大了三四歲,如果不拼命奔跑,她將隨時有被撂倒的可能。

於是,在相夫教子的同時,于鳳至一直一刻不停地學習。但在當時,真正要系統地學習還非得進入學堂不可。說實話,這點,于鳳至早已意識到了。當時,新思想正進入中國,于鳳至蠢蠢欲動。

思考再三後,于鳳至對公公張作霖說:

“爹,這些日子我盡心盡力地操持家務,總覺得才疏學淺,我想去大學聽課,希望您能准許。”

于鳳至話音一落,張作霖立馬派人到東北大學給於鳳至辦理了入學手續。自此,于鳳至就以旁聽生的身份進入了大學接受新式教育。在這期間,于鳳至一直對自己嚴格要求,畢業時,她順利拿到了大學文憑。

張學良寄來離婚協議書,于鳳至為何遲遲未答覆,答案藏在女兒身上

這張大學文憑,對於于鳳至而言意味非常。這代表即使有一天,即便她離開了大帥府,她也隨時可以在險象環生的世界裡謀得一席之地。

人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也沒有完全翻不過的牆。

幾年後,于鳳至的丈夫張學良出軌了趙一荻,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趙四。

攤牌的那天,張學良帶著趙一荻和于鳳至談判,要把趙一荻帶回大帥府。

此時的于鳳至還尚年輕,心寒透骨她第一次和張學良正面衝突。

到最激烈的時候,面對一直不肯退讓的于鳳至,張學良掏出槍威脅于鳳至。而於鳳至面對拿槍對著自己的張學良,直接迎向槍口道:

“我為你生兒育女操持一切,你要打死我,好啊,來啊!”

張學良這才知道妻子是絕對不會妥協的,張學良見狀只得無奈地安撫鳳至,而一旁的趙一荻見此情景只得跪下來求于鳳至說:

“請夫人成全我,我不要名分,只要讓我跟在漢卿(張學良)身邊。”

看著跪在地上的這個比自己小15歲的女人,于鳳至心軟了。最終她同意了兩人的交往,但她卻也始終沒鬆口讓她住進大帥府。

對,這是張學良曾親口承諾過自己的:就算在外邊有什麼,也絕不把外邊的女人孩子帶回家。

于鳳至知道,張學良對於自己定下的承諾,是從來不會破的。

但最終,這個例還是破了。而破這個例的,正是于鳳至自己,或者說,是于鳳至自己的善良。

在趙一荻產子孤立無援時,于鳳至冒著風雪去看望危難中的趙一荻母子,在考慮到趙一荻無法獨自撫養嬰兒後,于鳳至再次大度地將她的嬰兒帶回大帥府撫養。

于鳳至的善良讓趙一荻感動不已,她抱著于鳳至痛哭著喊“大姐,大姐”,似乎要用哭泣傾訴她對這個女人的虧欠。

張學良寄來離婚協議書,于鳳至為何遲遲未答覆,答案藏在女兒身上

但最終趙一荻和張學良還是為了所謂的“真愛”背叛了于鳳至。

張學良被軟禁後,最初一直是于鳳至在親自照顧張學良。但1940年,被查出乳腺癌的于鳳至不得不前往美國治療。

這以後,因為種種關係,于鳳至一直和孩子獨自留在美國,這期間,趙一荻一直接替于鳳至照顧被軟禁中的張學良。

在美國期間,于鳳至一直不停地和張學良通信,癌症治癒後,她曾提出要回到張學良身邊。但在張學良的信中,她讀到了隱藏著的“不要她回國”的信息。

于鳳至本能地想,這是張學良讓自己在國外等待機會、創造條件,為他將來恢復自由後打算的意思。

於是,大洋彼岸的舊金山,于鳳至一刻不停地在商海打拼,她想努力為張學良恢復自由後謀一份安穩。

她一邊打拼,一邊苦苦算著日子等著丈夫張學良來美和她團聚。帶著滿滿愛和希望的于鳳至鬥志昂揚,她夜以繼日地學習,在她的努力下,她慢慢能在股市吃透規則了。

股市的摸爬滾打中,于鳳至的眼光越來越狠辣,預測能力也跟著出神入化,很快,她成為了華爾街遠近馳名的“東方女股神”。不久後,她又轉戰房地產,攪弄了美國地產的風雲。

當張學良寫信給她提出離婚時,她已經為他打下了一片“安穩”。

張學良寄來離婚協議書,于鳳至為何遲遲未答覆,答案藏在女兒身上

張學良與趙四結婚後,于鳳至雖知道即使張學良前來美國,也不會再和她住在一起。但她卻依舊痴痴等待著他,只因為,他在信裡曾寫過:“離婚了,我們還是我們!”

“我們還是我們”,這樣一句在旁人看來是“誘騙離婚”的話,在於鳳至這裡,卻成了他依舊愛著她的鐵證。

話說回來,愛這個東西,從來看不見摸不著甚至無法求證。所以,多數情況下,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不存在。

通透的于鳳至,不會細想,她只篤定。因著這份對愛的篤定,與張學良離婚後,她又等了他27年。

1990年3月20日,在與張學良闊別半個世紀後,已93歲的于鳳至倒下了,彌留之際,她說:

“我死去之後埋在洛杉磯城外的山上,讓我看看遙遠的故鄉……我的墓旁要再挖一個空墓穴,留給你的父親。”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于鳳至也還相信,張學良會回到她身邊。

最終,張學良當然會和趙四合葬,因為無論從哪種角度而言,他都應該也只能和趙四合葬。但倘若於鳳至知道結局,她也一定又會為張學良找到的合適的藉口。

張學良寄來離婚協議書,于鳳至為何遲遲未答覆,答案藏在女兒身上

實際上,以于鳳至對自己與張學良愛情的篤定,即使張學良當著自己的面告訴她:他最愛的是趙四,而不是她,她也會再為他找到藉口的。

于鳳至騙了自己一生?或者,張學良騙了于鳳至一生?

不,世間最大的騙子是真誠,換言之,真誠是最大的騙子。任何事物到了極致,就是反面,到最後,誰能否定張學良對於鳳至的愛?趙四嗎?張學良自己嗎?答案是:沒人能否定!

因為,愛,從來不需要證明,因為,愛從來都是:你相信,它就是!

于鳳至的通透,真真讓人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