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3年:吴三桂祭拜永历陵,立志复明,起兵反清

公元1673年,清廷的削藩政令火速从紫禁城传到了千里之外的云南平西王府,平西王吴三桂从睡梦中慌忙醒来,并紧急召开了智囊团会议。面对朝廷的削藩举措他早已是心知肚明,并且有所准备。

起兵!这句憋在了他心底很久的话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

公元1673年:吴三桂祭拜永历陵,立志复明,起兵反清

吴三桂剧照

遥想四十年前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顾江山社稷芸芸苍生打开了山海关投降了清军,成为世所唾骂的不义之人。十多年前吴三桂入缅追杀旧主,并亲自将永历皇帝绞死在了昆明,成为悖君弑主的不义之臣。

今时今日,他身披坚执锐率领文武官员和三军将士隆重祭拜桂王陵墓(永历陵),吴三桂跪伏在永历坟头前恸哭不止,并庄严昭告皇天后土:"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臣誓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吴三桂自编自导的好戏终于上演,史称“三藩之乱”。

公元1673年:吴三桂祭拜永历陵,立志复明,起兵反清

三藩之乱剧照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

当年皇城沦陷崇祯煤山自缢后,身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就处在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生存,作为一个明朝旧臣,不愿背上遗臭万年的汉奸骂名,投靠李自成便是他心中的政治抉择。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顺的农民军攻占京城后大肆抓捕屠戮明臣家眷,吴三桂的家人也未曾幸免,老爹被砍了脑袋,女人也被夺去了贞洁,作为一个三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军人来讲,这是莫大的耻辱,想必换了谁都难以接受,吴三桂当时的降清也算是无奈之举。

吴三桂站错了队伍,心想错了就错了吧,只要能安逸的在美丽的云南了此残生,哪怕后世史书千古骂名万夫所指,缥缈虚名又于我何加焉?更何况儿子吴应熊还在北京抵为人质,此时,年逾六旬的吴三桂也看透了人间百态。

当吴三桂希望寄情于山水之乐的同时,也对朝廷削藩的心思洞若观火,始终保留了足以自保的武装力量。清廷削藩的政令发布,钦差大臣朱国治被吴军将领愤怒诛杀,儿子吴应熊在京城遇难的噩耗传来,年迈的吴三桂被逼上了造反之路。

公元1673年:吴三桂祭拜永历陵,立志复明,起兵反清

战事时局图

吴三桂为什么失败了?

其一,军事战略部署失当

吴军在兵锋正劲具有极大的战略优势下,本应一鼓作气渡江北伐,或者是向东用兵,下金陵、控长江、纵横南北要道,紧握江浙重地,抑或者是西出巴蜀,雄踞汉中,剑指长安,威胁中原。而吴三桂此时却坐镇两湖地区裹足不前,还企图与清廷划江而治,最终延误战机节节败退。

其二,低估了对手,高估了队友

吴三桂自认是个身经百战的老革命,一直调侃道康熙只不过是个二十出头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所以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手,还试图通过玩政治手腕逼迫康熙就范。而康熙却决策果断、处事干练,并大胆地重用汉军与吴军作战,并且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离间三藩之间的关系,三藩之间也因利益生出间隙。最终六十七岁的吴三桂病死他乡,吴军士气低沉,康熙趁机大举进兵,扭转了战局,最终平定了叛乱。

公元1673年:吴三桂祭拜永历陵,立志复明,起兵反清

康熙剧照

其三,出师无名,民心所背

吴三桂叛乱之时,距离清军入关已经有三十年了,清王朝初期轻徭减负与民休息,老百姓安居乐业对于战争非常排斥。加之吴三桂本是大明旧臣,后来却卖国求荣弑杀永历皇帝,早已是民众眼中的汉奸了,如今又打着复明的旗号招摇撞骗,不仅没能得到广大汉族百姓的支持,反而还人令生憎,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