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文章试读」闲聊几句我在意大利下馆子的观察(1)

「V+文章试读」闲聊几句我在意大利下馆子的观察(1)

加入我的V+阅读:(或者点击文章最下面的原文链接)

https://www.weibo.com/beijingchihuoriji/profile?is_tag=1&tag_name=v%E5%8A%A0#_0

连续五年来意大利,馆子下的不多,因我个人不喜欢探店,爱吃哪家就去哪家,这的发展变化没有国内快,网红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本地老客光顾的馆子变化不大。

如果说互联网对欧洲的影响,远低于中国,谈不上自豪,好处的背面是坏处,人人都是美食家,在镜子面前,往往傻逼居多,而且就算你有钱,混吃懵喝的比比皆是。

吃饭这事,非常个人,之前看微博某要被捧起来的官二不愁钱的大V,贱巴兮兮地跑到庶民饭馆点评一番,最后结论“无法推荐”。

这种人的心态,我觉得就是傻逼,特别是先见过一面吃过一顿饭,顿时觉得这人与我缘分立刻终止。你的钱怎么来的,是老百姓不能说但众人皆知的秘密,但是你跑到人均不到百元的饭馆,去埋汰一番,除了你爹妈教育有缺失,还有就是这种不知民间疾苦的嘴脸我看着恶心,嘲讽羊肉那段,便是这位。

这位在饭桌上一句话,我就知道他什么路数了。

“我去米其林摘星,因为好吃啊,别的饭不好吃”

前半句是原话。有钱摘星没有错,但是您自诩美食家,恐怕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有钱好,不代表你的观点就有品,谈吃的文学家谈“恶吃”了解一下,品这个事,在外地或许不重要,在北京还是需要的,更何况是“念念不忘舅舅是伺候正国级领导的官员、自己也算住过海子里的官二呢”。

我喜欢吃饭吃明白,觉得好与不好,都找机会跟厨师、老板,最不济也要跟经理聊聊,欧洲的规矩好,动不动请厨师长跟客人交流,一是经理自认为专业问题专业人士回答,二来厨师(多数也是老板之一)乐意与客人交流,是礼节,是享受—虚荣得以满足。礼节不多说,花钱的多半没有不是,该客气客气;享受虚荣在于可以当面接受“客人的夸奖甚至恭维”,还可以在客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艺”。

所以跟厨师交流的机会,不但多,而且只要你愿意问,多数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甚至你问题问到厨师心里去了,人家还愿意多说几句“额勒金德”的。

这次走几个城市,无论是自己常来的罗马,还是第一次造访的山城佩鲁贾,意大利的厨房越来越混搭,特别是中心城市(首都或大区首府),越来越多的“创意菜”,但是否好吃见仁见智。

我出门在外,米其林手册有,本地大红虾、L'espresso也有,还有一些零七八碎的推荐,最不济看一眼Tripadvisor(这点与欧洲美国游客相反),但占比40%-50%是跟本地人交流去吃的馆子。我无法常驻欧洲,但是尽全力了解学习本地风味和文化吧。

先说说自己的一点观察,或者说感受,或者说总结:

1. 创意菜居多,米其林一星起的比需要创意了;

2. 想吃本地风味,一定要跟着本地人走,价格实惠是真的(你对比一下你家乡的本地馆子),菜味有时候会雷,因为个人口味问题,还有就是一分钱一分货。欧洲变穷,不如说老百姓荷包紧了,我在佛罗伦萨看到饱满排队的馆子,各大推荐肯定没有,人均价格30欧吃饱吃好还有酒。

这种馆子多吃几家,一是了解,二是有个对比。

3. 米其林这种good cooking的本地馆子,有些依然是本地风味,本地能消费得起的客人不少,有钱人比较多,这里边的本地厨房—我遇到的—基本上都不错,甚至有些上了一星(涨价、创意),但是要警惕这里的创意菜,因为餐饮行业年年要发展,我这五年的观察是不少馆子为了让客人开心,也做了不少变化,而且顾客数量有限,你不创新你就得死,毕竟欧洲客人同样难以讨好。我这次在佩鲁贾遇到了创意并不算太靠谱的餐厅,至少对不起那个价格,反而阿西西的good cooking馆子,比较下物美价廉了。

未完待续

「V+文章试读」闲聊几句我在意大利下馆子的观察(1)

AD 醉虹楼台湾菜 鼓楼东大街267号 13810435420

「V+文章试读」闲聊几句我在意大利下馆子的观察(1)

探店

美国披萨史

意大利游记

意大利食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