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情緒化的巨嬰”?一定要學會這一招!

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绪化的巨婴”?一定要学会这一招!

我們經常在育兒文章中看到“共情”一詞。當孩子情緒來襲時,不是急於安撫、制止哭泣,而是“共情”,才最能幫助我們緩和局面,同時呵護孩子的內心世界。

共情能在大部分日常溝通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內心;懂得共情的孩子,未來的人際溝通中也會顯示出更高情商,更受歡迎。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將會長成一個“情緒化”或者“巨嬰”式的大人。所以,“共情”這個詞近兩年有點火,對於我們這一代小時候散養長大的新手爸媽來說,這個詞簡直是開天闢地般的存在,所以也在各路育兒理念list裡也被置於了相當高的地位。

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绪化的巨婴”?一定要学会这一招!

但問題又來了——你真的會共情嗎?

小魯曾看到過這麼一個案例。懷上二胎8個月的果果媽去一家酒店辦事。碰到一家奶奶、媽媽帶著一個大概4,5歲的男孩跟果果媽一起進的電梯。男孩子很皮,到處跑,媽媽忙著去酒店前臺處理什麼問題,出了電梯就走開了。果果媽提醒奶奶讓男孩兒回來,不要奔跑,酒店人多容易發生意外。奶奶的態度是不以為然,別人也就不好再多說什麼。當時,果果媽跟孩子之間的距離,大概也就是4-5米,走到酒店門口,孩子自己就衝向了旋轉門,進去一半又往回跳著玩兒,果果媽眼看著旋轉門要擠到孩子,迅速跑過去,不敢盲目拽孩子,只能把自己的胳膊伸進旋轉門,擋住了旋轉門的速度。但是孩子的腹部,果果媽的兩隻手臂依然被擠壓了第一次,旋轉門回彈,果果媽迅速往外拽孩子,並喊保安關閉電動旋轉門,但是孩子嚇懵了,使了反力,於是果果媽的手臂跟孩子的腿,又被擠壓了第二次。拖出來孩子之後,果果媽立刻放平孩子,跪著檢查他的腹部跟腿,並要求酒店醫務室過來人。

孩子恐懼的大哭大鬧,孩子媽媽不見蹤影,奶奶不停的在旁邊說:讓你淘,好了吧,擠死你,我怎麼有你這麼個祖宗……孩子很明顯嚇懵了。果果媽不停地告訴孩子:“

沒事兒了,已經過去了,不怕,阿姨給你檢查,阿姨輕輕按,哪裡不舒服馬上告訴阿姨。奶奶是因為嚇壞了,在發洩她的恐懼,你不要擔心,現在先告訴阿姨哪裡不舒服,咱們以後就知道旋轉門危險了,以後一定要注意,不在這裡玩兒。”孩子突然投進果果媽懷裡,死扒著她狂哭,初步判斷孩子沒有內傷後,她就抱著孩子讓他宣洩,告訴他:“哭出來吧,你被嚇壞了,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知道危險,以後注意就好了。”孩子情緒慢慢平復,可是他的奶奶還在喋喋不休,孩子媽媽來了之後,更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攻擊了酒店,孩子又再次爆哭。

共情,是平復孩子情緒與受到傷害的第一要務,而不是抱怨,更不是事後的攻擊,無論是對孩子攻擊,還是對社會的攻擊,都不會對孩子的教養有正面的意義。那個孩子,明顯的依戀果果媽作為一個外人的懷抱,都不願意去找奶奶跟媽媽,為什麼?因為一個外人,願意跟他共情,願意體會他的恐懼,願意撫平他的傷痛,願意給他他當時亟需的安全感。所以,在“共情”這方面,這位媽媽和奶奶應該是做得有所欠缺的。

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绪化的巨婴”?一定要学会这一招!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要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共情呢?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幾個方面:

1、先會聽再感受

我們要傾聽的,不僅指聽取孩子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孩子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音語音語調。進行傾聽時,要有適當的言語和肢體反應,表示聽了並且聽懂了,比如點頭、微笑、應答等。

孩子放學回家情緒不太好,我們可以先試探性問問孩子:媽媽看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你願意跟媽媽說一下嗎?

孩子可能會說:今天在學校,因為上課說話被老師批評了……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家長就開始數落孩子了:你怎麼就不能讓人省點心,上課不好好聽課說話,被批評也活該……

所以你看到了嗎?孩子都還沒有說完,就被你打斷了,估計也就不想說了吧?

但事實是上課時同桌總是跟他說話,他跟同桌說,下課再說吧。這一幕恰巧被老師看到,所以老師當眾批評了他。

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绪化的巨婴”?一定要学会这一招!

好的共情需要做到認真傾聽。

還要注意,當孩子表達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時,父母要多去接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總是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對於小孩子來說,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緒的正常反應,未必能答不上來為什麼。在情緒還未被疏導之前,你所問的為什麼,只會給孩子帶去壓力。相反,給了孩子共情後,一般孩子會主動開口跟你說點什麼。

2、共情不是告訴孩子“我理解你”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不要空洞地說“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將問題細化,告訴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針沒有哭,很勇敢”、他“被同學欺負一定覺得很委屈”等。

給孩子體驗負面情緒的權利。當他特別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會有失望甚至憤怒的情緒,這是自然的;很多他想做到的事情沒做到,感受到很受挫也是自然的。

孩子很生氣,很憤怒,或者是想扔東西,我們就讓他先發洩一下,讓孩子去經歷和體驗這種負面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拍拍孩子的肩膀,一個擁抱,一個理解的眼神,給他無言的陪伴。

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绪化的巨婴”?一定要学会这一招!

3、積極回應而未必是事事認同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瞭解他,願意認真傾聽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贊同、滿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規矩。所以,表達共情與堅持規則並不矛盾,只是一個執行先後順序的問題。先共情,再遵循規則,解決問題。

4、反應不要過於強烈,也不要過於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時,父母的回應要有度,既不能反應過度,給孩子帶來較大壓力和心理負擔,也不能過於輕描淡寫,似乎那是一件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绪化的巨婴”?一定要学会这一招!

在“共情”方面,你和孩子有怎樣的互動和疑惑呢?歡迎給小魯留言,說出你的故事哦~

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绪化的巨婴”?一定要学会这一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