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2018年12月,《咬文嚼字》公佈了2018十大流行語,“巨嬰”被選入了年度流行語當中,“巨嬰”原本是用來形容體形巨大的嬰兒,但是在這幾年來,被人們用來指稱年齡上早已成年,但心理依然滯留在嬰兒階段的人。這個類型的人缺乏公共道德意識和自我控制力,沒有辦法獨立面對自身所處的世界,容易產生過激的非理性行為,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要知道,如果一個家庭當中出現了巨嬰,也就預示著這個家庭教育是失敗的。從家庭乃至社會,“巨嬰”的存在,其實都是“危害”。那麼,“巨嬰”都有著怎樣的行為特點呢?

“巨嬰”的第一點行為特徵: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巨嬰”就是被人溺愛大的成年人,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即使長大後,也無法負擔起自己的生活。依舊是無法改變自己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不能夠自己主動的去解決問題和困難,一遇到困難只會向自己的父母尋求幫助,一旦自己的父母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心中就會產生暴怒的感覺,對父母進行發火,罵人,甚至是打人。

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巨嬰”的第二點行為特徵:內心自負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溺愛過多的話,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有偏差,覺得事事都應該聽自己的,任何人都要聽自己的命令和指揮,心中自負。

“巨嬰”的第三點行為特徵:不求上進,不思進取

巨嬰已經習慣了無憂無慮的生活,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贍養老人,會變成啃老一族,在家啃老也絲毫不會有愧疚感,是十分可怕的現象。

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以下這三種家庭行為,會把孩子養成“巨嬰”:

第一種家庭行為:家長對孩子事事包辦

家長如果一心要求孩子認真學習,不要插手一切跟學習無關的事情,將會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成長,在無形之中孩子會喪失生活能力。喪失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即使長大後再高的智商,也成不了大器,會變成“巨嬰”,讓父母終生煩惱。

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第二種家庭行為: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

要知道家長無條件的寵愛,帶來的結果只會讓自己的孩子變成霸道蠻橫、無法無天。長久以往,孩子會只知道一味索取,不懂感恩。家長如果一直滿足孩子的要求,無論對錯,如果某一天孩子的願望,無法得到滿足,會讓孩子發脾氣,暴躁不堪。

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第三種家庭行為:家長過度的保護孩子

家長要知道,在教育中放手是十分的重要,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有不同的區別,家長們都在保護珍惜孩子的天然反應,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會給予他無限的關懷和關心。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比較極端,比如不願意讓孩子有一步離開自己的視線;不肯讓孩子參與集體活動,因為怕受傷;不願意給予孩子私人空間,只要孩子稍微受到挫折,家長採取消極地態度教導孩子逃避困難,只需要交給家長承擔就行。

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這些教育方法,都會讓孩子在無形之中養成了依賴心理,在成年之後不願意面對困難,逃避責任。

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不能太過寵愛,家長要明白自己不可能一輩子照顧孩子,孩子最終是要獨立的。

一、對於1—2歲孩子,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因為孩子的身體機能,尚且不完善,行動能力也不強,但是做家長的也不能過多的寵溺孩子,應該通過一些簡單的勞動來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比如: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垃圾放進垃圾桶,自己玩的玩具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收納。父母,需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做一個勤快獨立的父母。

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一、對於2—3歲孩子,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備初級的意識,什麼事情都想去嘗試,這時候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吃飯、穿衣、洗臉等,有序的安排孩子獨立生活,同時分配簡單的任務讓孩子做,培養孩子動手的熱情。父母要及時鼓勵孩子,不能打擊孩子,否則會打擊孩子積極性,遇到困難讓孩子通過嘗試,給孩子啟發,讓孩子有勇氣面對,培養孩子自信心,幫助孩子們總結失敗的經驗,讓孩子將來以良好的心態,直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


不想讓孩子長成“巨嬰”,這三種家庭行為不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