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變革之下 智慧社區到底可以有多智能?

場景變革,最近很火。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知名記者羅伯特·斯考伯在2014年出版的《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移動、傳感、數據和未來隱私》一書中就預言:“在未來25年,場景時代即將到來。”

然而從去年開始,媒體開始說“時代已經到來”。

社區,我們生活的地方。循著社區場景的方向,許多企業開始用物聯網的方法,試圖用科技打造幸福感,讓安全、便利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到社區的每個環節。

一、 智能安防

讓社區更安全,一直是最樸素也最急切的願望,人人都希望能生活在一個“出入平安”的環境裡。物聯網和互聯網的發展,湧現出一大批關注這件事的企業,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視頻監控:視頻監控,是通過安裝監控攝像頭,讓社區的每一寸土地都處於被監控中。傳統的設備是隻能“監”不能“控”,需要有人值守在電視牆前,時刻關注屏幕上的動靜。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帶來了視頻監控行業的一次變革。人物信息識別、聯動報警等已經可以實現。

人臉識別領域的四大獨角獸商湯、依圖、 曠視、雲從,已經先後拿到了幾個億的融資,並且深入與政府的合作。

智能門禁:出入口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若是嚴管的社區,進出刷卡,訪客登記。但是存在的問題不少:卡片容易被複制;訪客管理不便等。於是,許多社區人員進進出出,門禁形同虛設。智能門禁為改變這種情況提供了方案。

現在社區智能門禁的方式很多,光是手機開門就可以有多種衍生物:NFC開門、搖一搖開門、亮屏開門、掃一掃開門等。再加上人臉識別在門禁領域的落地應用,“人到門開”的嘗試已經在一些地方落地開花。對這些開門方式的討論,大部分集中在出入是否方便、安全性、是否穩定、是否方便物業管理等幾個方面。

巡檢機器人:攜帶了檢測裝置的巡檢機器人,可以在社區裡四處移動,將畫面和數據傳輸到遠端監控系統,讓巡檢工作變得輕鬆,避免夜間巡檢時有可能遇到的危險。有的巡檢機器人身兼數職,集滅火、報警功能於一身;有的機器人則專注於某個領域,比如消防機器人、電力巡檢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

智能梯控:對業主來說,不是傳統刷卡乘梯的梯控,而是通過手機端提前“約”電梯,也可以與門禁、汽車出入口聯動呼梯,省下等電梯的時間。物業則可以通過梯控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和維護,以及訪客管理等。

樓宇對講:對物業來說,樓宇對講維護成本高,問題排查困難,如果將整個設備放到物聯網平臺上,實時進行監控,“哪裡壞了修哪裡”,可以給維修人員節省很多時間。配合單元門門禁進行聯動,用創新的開鎖方式進行改造,也可以讓業主覺得更安全方便。

防盜報警系統:這個系統應該是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與智能門禁、樓宇對講、視頻監控聯動的報警,監測到陌生人時,自動發出預警;另一個是通過一些傳感設備,比如玻璃破碎探測器、振動探測器等,監測到某個方向有異常,進而發出報警。

整個安防應該是一個大系統,不管是門禁、對講還是別的奇思妙想,都應該是一整套的方案,只用一個app,萬物互聯,形成聯動。

二、汽車的服務

一個社區,車的數量幾乎可以跟家庭數量劃等號,跟車有關係的地方,即是令人大呼頭疼的問題集散地,但同時,問題也代表著想象空間。

社區裡面,汽車出入和停車是大問題,很多時候能聽到樓下有人扯著嗓子喊某車牌號佔道,喊半天無人應答。這方面的智能改造,對提高管理效率幾乎是立竿見影的。汽車出入和車場的改造,包括了智能停車機器人、智能道閘、智能車位鎖、智能車位引導等一系列硬件的聯動。

智能道閘:用人臉識別+道閘對汽車出入口進行智能化改造,掃碼實現線上收費,出入時識別車牌自動升杆,實現快速進出,無人值守,將這部分人工節省下來,可以做更多的更有意義的服務。也有的企業已經在探索車牌識別+人臉識別,判斷開車的人和車主是不是同一個人,這種技術在社區落地,也可以有效保證業主的財產安全。

智能停車管理機器人:可以算是智能道閘的升級版。解決現金支付、紙質發票及時交互的問題;遇到異常情況,與後臺管理中心進行遠程視頻。或許還能基於AI架構,讓機器人自動升級修復。

智能車位鎖:與各種設備連接,通過app等遙控,無需下車就能實現升降的車位鎖。同時,它還可以告訴系統,車位已經被佔用。

車位錯時分享:停車位也是一種資產,城市裡車位緊張,如果能將暫時空置的車位分享出來,給業主帶來額外收入的同時,也能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車位飛用雲平臺+智能硬件,提供車位的分享和管控,並且在後期將延伸到車位交換、交易、金融等方面的服務。

代泊車:在代泊車是一種高回報的經營方式,開展這項業務核心有兩點,即數據和停車場資源。美泊、悠泊專注解決停車痛點,e代泊從代泊過渡到養車,以停車為入口,延展到整個汽車後市場。

無人洗車:有車一族的煩惱——停車、加油、洗車。洗車是一件小事,也是社區裡的大需求。用洗車機器人打造洗車無人化場景,為物業創收。驛公里已獲得數千萬投資,產品主要在CBD、高檔社區和加油站;大盒子洗車用互聯網重塑加油站;有車幫通過洗車,開發出汽車美容、養護一系列服務。

智能充電: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備受關注,但充電設施不完善,使電動汽車的處境略有點小尷尬。oneCHARGE利用手機APP,方便用戶檢視充電站的使用狀況,並利用內建導航及充電位預留功能。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智能化設備:車位引導屏,是停車場的LED顯示屏,提示某方向有無車位;智能停車機器人,這是一種新的方式,車主把汽車駛入車庫,鎖門離開後,車下的電動平臺便會把車停好,深圳怡豐機器人、海康機器人均有已運營的項目。

三、 服務

社區裡有很多被需求的服務,比如最後一公里、便利零售、健康監控、充值充電等。

快遞櫃已經很常見了,目標是解決快遞行業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提供自助寄件、取件的服務。豐巢累計獲得了50億投資,此外,收發室、全日通、日日順等均獲得了數額不等的投資。 社區無人便利店、無人超市、無人貨架等,都是面向零售,在2017年被熱捧。試圖通過零售數據智能分析,實現精準投放商品。便利24、EasyGo未來便利店、在樓下、金姜便利Ginger均已獲得融資。但到2018年,這種模式被唱衰,缺乏獨特的渠道品牌,選品和運營上沒什麼特點,似乎難以跟社區生鮮、夫妻店抗衡。

自助健身:從2016年開始市場爆發,樂刻運動、光豬圈、小熊快跑、超級猩猩、覓跑、Liking健身等,提供了不一樣的健身體驗。在社區裡投放無人自助的室內健康倉,採用無人服務、智能支付的模式,為下班回家的人提供一個下樓就可以健身的選擇。

智能健康亭:包含多種健康檢測,並且通過社保卡刷卡的方法,為使用者建立健康檔案,與醫院的數據進行對接。倍泰健康已經獲得億元以上投資。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智能服務: 手機充電是智能機普及後的大需求,共享充電寶的街電已經獲取了幾千萬用戶;

VR體驗,通過一些VR體驗的方式,租房、裝修一鍵下單等,貝殼、58同城、安居客等都已經推出了VR看房的服務,保利物業等一些物業企業在社區中佈局VR體驗倉,用於裝修體驗,可以一鍵下單;

公交卡充值、雨傘借用、自助存取款機等,都可以在社區裡設置服務點。 現有模式是通過社區服務綜合體或者神奇屋的方式,將一些零散的服務整合在一起。

四、 物業管理

智能垃圾桶:社區保潔,垃圾桶是一個絕對的痛點。髒+臭,這兩個字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圍繞著“怎麼扔垃圾”,出現了多種產品創新。比如可以自己洗澡、消毒殺菌的垃圾桶;有Wi-Fi共享的垃圾桶;安裝了廣告屏的垃圾桶;垃圾滿了還可以自動壓縮,實在裝不下了就發送信息跟管理者求助的垃圾桶。再給它家裝一塊太陽能板,那麼它就不用費電還無需人多費心,既美觀又能帶來增收。

無人駕駛清潔機器人:社區清潔是一種重複性工作,可標準化程度很高。機器人比人更高效,還不會偷懶,可以“一板一眼”地完成每一個細節的工作。

智能配電室:高壓配電室的標配是24小時雙人值守,人工成本非常高。通過分佈式傳感器和紅外測溫等裝置進行智能化改造,就可以用智能化的方式實現不間斷動態監測,節省了人力,還能比人值守更安全。

社區服務機器人:可以提供問路、提示、辦事指南等很多服務的機器人。

前面的這些智能化設備,並不只是用硬件代替人工,它們就像是一條條小溪,最終還是要彙總到一起,通過物業的控制中心,進行統一的調配。

物業的信息化專注的是移動、物聯,它將是一個整合了人和物的平臺,將智能開門、智能停車、燈控、澆灌等設備設施放在一起,實現整個社區的智慧管理。

五、環境

人的需求在社區裡應該是展現得最生動的。下班回家,順利地按照指示停好車,在託管班接上孩子,順便到無人售賣亭買點蔬果,從快遞櫃拿出當天的快遞。這個時候,夜幕降臨,路燈柔和地亮起,路口的電子牆發佈了當前的氣溫和PM2.5……

未來的社區,必然是溫馨且舒適的。

環境監控:這是最基礎的設備,通過監測設備,實時監控社區的氣溫、PM2.5等,並且通過電子牆發佈,提示增減衣服或者戴上口罩。

霧森系統:環境監控的2.0版本,就是進行增溼除塵、溫度控制。霧森系統以前是用於景觀人工造霧上,但在霧霾天用來降塵,也是不錯的選擇。

智能照明:沒人,燈火通明。社區裡有很多照明的裝置,必須有,但很耗能。如果用智能設備來改造,設備自動檢測有需要時亮起,沒有需要時就切換到節能狀態。

智能噴淋設備:可以實現遠程控制自動噴淋,節約用水,實現規範化養護;

智能驅蚊系統:是根據蚊蟲的生物活躍時間,採用智能光感應器,感應環境的光線亮度來控制系統運行,也可以實現遠程控制;

夜光跑道:人到時,燈亮起,人離去,燈就變暗;提高跑道的可識別性,為夜跑的人指引道路,增加安全防護。

六、總結

社區的智能化改造,有兩個目的,一是讓物業管得更輕鬆合理,二是讓業主住得更舒心幸福。 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成熟,有很多探索已經幾乎沒有技術壁壘,比如燈控、夜光跑道,既提升了物業的服務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又讓業主感受到濃濃的關懷。

社區又是更多前沿科技落地的重要場所,用人臉識別布控安防,用機器人進行健康監控、老人陪伴等,科技不太冷,用它來妝點社區,似乎更多了幾分暖意。

物業的管理效果像是一幅工筆畫,展現開來。社區裡的兩撥人——業主和物業,逐漸成為自家人,管理成本進一步降低,社區的幸福指數成倍數增長,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將成為一個良性的閉環,日復一日地更加好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