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俘獲1000多萬用戶,車來了的祕訣就一個:場景!場景!場景!……

一年俘获1000多万用户,车来了的秘诀就一个:场景!场景!场景!……

當我們談“場景”時,我們到底在談什麼?

「車來了」是一個很好的觀察視角。

用戶走到公交站臺,打開「車來了」,查看公交車到站時間,隨後上車關閉小程序,等待下次使用。作為第一批上線的小程序,它非常契合小程序“用完即走,走完還來”的原則,所提供的服務完全依靠場景而生。

「車來了」COO宋曉天告訴曉程序觀察(yinghoo-tech),深度理解“場景”,並以此在產品設計,運營策略上做出調整,是「車來了」小程序收穫1500萬用戶的秘訣,也是現在工具類小程序突圍的不二法門。

今天,我們就以「車來了」為範本,談一談“場景”這件事。

1

小程序是游擊隊

App是裝甲車

“車來了其實是一家‘大數據服務’公司,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雲端的大數據,而App、小程序只是前端觸達用戶的不同渠道,本質上沒有區別。”

在宋曉天看來,當初他們接受微信團隊的邀請,選擇切入小程序領域,正是因為小程序比App更適用於輕量化場景,能夠更高效地觸達那些只有輕度需求的用戶。

所以,在保持核心服務不變的前提下,用戶對於場景介入的深度就成了「車來了」小程序與App差異化打法的原則。

怎麼理解?

打開「車來了」小程序,“首頁”是公交線路、車站、地點的查詢服務,“路線”是兩個地點間的路線規劃,“推薦”是轉發小程序,“我的”是個人基本信息。

一年俘获1000多万用户,车来了的秘诀就一个:场景!场景!场景!……

可以說小程序只保留了最核心的公交查詢功能,因為它聚焦於輕量化場景:用戶只需瞭解到公交何時來,到目的地有多久。

在這個場景內,用戶的使用淺嘗輒止,小程序也就沒有必要提供過於冗雜的功能,繼續保持著“小而美”的產品形態。

而「車來了」App則不同。

在「車來了」App的7000多萬用戶中,70%以上都是通勤用戶,他們上下班的路線固定,每天至少需要打開App 2次,並且有長達30-40分鐘的坐車時間,這種剛需導致「車來了」App在他們的手機里長期佔有一席之地,屬於“高頻、高粘性、高留存”的重度需求用戶。

重度需求決定了App裡功能設計的不同,比如「車來了」App與摩拜、ofo合作,用戶可以直接在「車來了」App裡解鎖共享單車,將上下車前後的“一公里”都串聯在一起。

同時App還會提供小說閱讀,休閒遊戲,購物商城甚至求職招聘等服務,以承接用戶等車、坐車時的娛樂、購物需求,使App變成了“一站式公共出行信息服務平臺”。

一年俘获1000多万用户,车来了的秘诀就一个:场景!场景!场景!……

可以看到,因為用戶的使用場景以及介入程度不同,「車來了」小程序與App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關係。

這也是小程序誕生之初,許多人的困惑之處。

因為市場曾普遍認為小程序的出現會革了一大批工具類App的命,但從「車來了」這個案例來看,實際上二者的使用場景、用戶需求各不相同,是共生關係而非互相取代。

“如果說小程序是游擊隊,非常輕便,那麼App就是裝甲重騎兵,特別全面。針對的是兩種目標人群,所以打法也不同,不存在誰為誰服務,他們

互相獨立,協同作戰。”宋曉天如此說道。

同樣,對於小程序使用場景的認知,也影響了「車來了」小程序的運營策略。

2

基於場景的分享

才能保持活力

雖然現在坐擁1500萬用戶,但「車來了」在用戶增長方面並非一帆風順。

上線一年左右,「車來了」也不過100多萬用戶,進入18年後卻一路高歌猛進,翻了十幾倍。這一方面歸因於小程序能力的步步釋放,另一方面在於「車來了」將自身服務場景與微信社交場景的深度融合。

現在「車來了」主要新增來源是用戶的分享,從用戶畫像來看,小程序的主流用戶群體是19-35歲的年輕人,有很多是剛上班的白領,以女性居多,這部分用戶對時間管理要求高,熟悉互聯網產品,有較強的分享意願。

針對這種畫像分佈,「車來了」曾與網易雲音樂舉辦的“國風極樂夜”展開合作,推出了“砍價免費送門票”的活動。

一年俘获1000多万用户,车来了的秘诀就一个:场景!场景!场景!……

“國風極樂夜”是一場主打古風歌曲的演唱會,觀眾以20歲左右的女孩為主,與「車來了」的用戶畫像高度重合。

“我去參加‘國風極樂夜’的時候,看到大多是女孩子,很冷的天氣也穿著漢服,可見對於演唱會非常的熱情,或許這就是我們送門票活動特別受歡迎的原因。”宋曉天笑著說道。

據他介紹,“砍價送門票”的限時活動上線1天多,就帶來了3萬多用戶,平均每人砍了6刀,砍了30-40刀也並不少見。

之所以要把這一活動放在小程序上做而非App,原因有二:

·首先,「車來了」小程序聚焦輕量化使用場景,用戶看到活動→引發興趣→轉發分享只需要三步,參與門檻更低,與等車坐車的場景相契合。

·其次,微信的社交場景與砍價這一類的活動高度吻合,易形成社交裂變。

根據自身的服務場景和用戶特性,結合微信的強裂變能力進行推廣,這是“砍價免費送門票”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不過,雖然活動效果不錯,但卻這種“利誘”的玩法不是宋曉天認為最理想的分享行為。

最理想的分享應該是在特定場景內,用戶本身有分享的慾望,產品再提供功能去滿足,這樣的分享是自發的,有源源不斷的活力。

比如,他們通過數據觀測發現,現在有很多小學3-6年級的學生獨自搭乘公交車上學,對於他們的位置狀態,父母非常關心。這個時候「車來了」就可以提供一個“行程共享”的功能,小朋友可以將自己的位置實時共享給父母,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一站,到目的地還需要多久。

這種需求無處不在,更無需人為的驅動,就是一種基於場景的自然分享。

據宋曉天介紹,目前該功能在計劃上線中。

3

用“剝洋蔥”的打法

實現商業化

對於工具類小程序而言,變現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車來了」同樣如此。在變現方面,「車來了」依舊緊緊圍繞著“公交出行”這個場景。

在宋曉天看來,用戶在“公交出行”這個場景裡有兩個層次的需求:

·第一層是公交信息查詢的需求,包括何時到站,再下一班間隔多長,多久達到目的地等等。

·第二層是在等車乘車時,長達幾十分鐘的信息消費(kill-time)需求。

從第一層需求看,因為公交信息實時更新,用戶要反覆查看線路狀態,這無疑增加了廣告的曝光量,廣告是目前「車來了」最大的收入來源。

另一方面,他們也在用戶第二層次的需求上進行商業挖掘。

可以看到,在「車來了」小程序的主頁,有「朝九晚五」官方商城以及「趣玩遊戲館」兩個可跳轉的小程序。

一年俘获1000多万用户,车来了的秘诀就一个:场景!场景!场景!……

這兩個小程序分別滿足了用戶在等車、坐車場景下,購物、娛樂的需求,「車來了」就像剝洋蔥一樣,針對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開發出不同的商業模式。

不過宋曉天表示,這僅僅是一種淺層的嘗試。

“像之前我們做過送優惠券,這與我們基於地理位置服務有一些結合點,另外我們的用戶多是年輕人,所以也會給他們推薦一些遊戲,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但這都是在用戶第二層需求下的嘗試,我們希望先把這個場景打透,再做出更多商業化的嘗試。”宋曉天如此說道。

可以看到,在一眾工具類小程序裡,擁有1500萬用戶,130萬日活量的「車來了」絕對算是頭部玩家。

這一方面歸功於其深耕公交出行多年,在大數據方面構建的核心競爭力,更重要在於對“場景”的理解,以及根據場景做出了產品設計、運營策略的調整。

從「車來了」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小程序已經進入了深耕細作的時代,得“場景”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