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愛範兒此前一篇文章提到,全球的數據儲存很快就會亮出「儲存空間不足」的預警,人們開始追求超高的儲存密度和永恆的儲存時間,其中微軟 Project Silica 項目中的「玻璃光盤」以持續使用上千年。

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這只是微軟數據儲存計劃的一部分,去年被微軟收購的軟件源代碼託管服務平臺 GitHub,最近也公佈了一項代碼存檔計劃 Arctic Code Vault,要把開源軟件代碼埋藏在北極的數百米地底下,至少保存 1000 年。

之前的文章裡介紹過,但現在可用的儲存介質最長的壽命最多才約 60 年,像「玻璃光盤」和 DNA 存儲這些新興儲存介質距離成熟商用還有很長的距離,那麼 GitHub 要用什麼儲存設備將代碼存檔上千年後還能被讀取呢?

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 圖片來自:Digi.no

答案是膠片,GitHub 採用的是挪威公司 Piql AS 製造的一種表面有氧化鐵粉塗層的膠片,據稱這這種叫膠片在正常條件下能保存 750 年,如果在寒冷、乾燥、低氧的洞穴能保存 2000 年。

從 2020 年 2 月 2 日,GitHub 為所有的公共儲存庫生成快照,經過處理後以 QR 碼(二維碼)的形式編碼儲存在一卷 3500 英尺(1066.8 米)長的膠捲上,然後存放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Svalbard)一座廢棄的礦井中。

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斯瓦爾巴群島位於挪威大陸與北極點兩者之間,被稱為「世界最北的城市」,寒冷的環境有利於延長膠片的存儲壽命。而且根據《斯瓦爾巴條約》,這個地區為永久非軍事區域,這意味不會因為戰爭等原因導致數據損毀丟失。

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GitHub 認為開源代碼現代文明的「隱藏基石」, 而 Arctic Code Vault 計劃就是為了將來即使人類文明因為自然災害或戰爭幾乎毀滅,子孫後代也可以通過這些開源代碼更快地重建文明。

其實在斯瓦爾巴特群島,還有一個被成為「全球農業諾亞方舟」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儲存了 4000 個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的 86 萬份種子備份,以防止人類在面臨大規模的災害時永遠喪失某些糧食的基因。

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圖片來自:The Verge

看起來,GitHub 希望通過 Arctic Code Vault 打造全球代碼的諾亞方舟。

在幾周之前,GitHub 的首席執行官 Nat Friedman 已經來到了儲存代碼的檔案館,據 Nat Friedman 介紹,GitHub 將在在這裡存放 200 個膠片盤片,每個盤片上儲存 120 GB 的開源軟件代碼,首個盤片儲存 Linux、Android 操作系統並記錄超過 6000 個重要的開源應用程序。

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可是即便這些膠片可以儲存上千年,如果 1000 年後的人無法理解這些代碼,那也沒有意義,就像我們今天依然沒有完全解讀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含義。

為了確保後人順利解碼這些代碼,GitHub 成立了一個諮詢小組,成員包括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以及檔案科學、未來主義等方面的專家,力求把存檔指南寫得通俗易懂。

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整套存檔指南 QR 解碼,文件格式、字符編碼和其他重要元數據的技術指南,可以幫助多年之後的人類快速將原始數據轉換為源代碼。

正如 GitHub 所說的,開源代碼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財產,這個代碼存檔計劃對於人類文明的延續具有重大價值。

古羅馬人 2000 多年前建造的混凝土海牆保存至今,而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海堤只能用幾十年,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建築界的一個謎,直到 2017 年科學家才利用先進的技術將這種混凝土的配方破解。

GitHub 要把全球開源代碼埋在北極,保存 1000 年

▲圖片來自:BBC

其實不用上千年,源代碼的存檔對現在的開發者來說也很重要。前段時間暴雪旗下的遊戲《暗黑破壞神 2》原創團隊成員 Max Schaefer 透露,由於這款遊戲的源代碼和全部的備份都丟失,幾乎無法重製一個《暗黑破壞神 2》,他們只能從頭開始製作。

互聯網誕生不過 50 年,但各種軟件已經和我們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人類社會的經濟、工業、醫療、軍事等體系都離不開算法中的源代碼。

在數百年後,今天的開源代碼或許也會成為和巴黎聖母院、蒙娜麗莎名畫一樣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題圖及部分配圖來自:bloombe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