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無生意


便利無生意


風來了,豬都想飛。

文 / 胖橘

出品 / 新零售財經

最後3公里的外賣火熱朝天,而解決最後1公里的便利店生意,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資本們的座上賓。

有人將2017年定義為新零售的元年,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的逐漸落地,便利店的風口越來愈熱。傳統便利店不斷擴張,新型便利店紛紛入駐,便利店行業的新零售戰場已經拉開帷幕。

殆盡的線上紅利,使得資本紛紛開闢線下領域。在《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顯示,2017年我國便利店行業整體增速高達23%,市場規模超過1900億元,門店數已超過10萬家。

紛繁錯雜的市場背後,不斷讓人產生追風趕口的錯覺。前赴後繼之中,才發現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認真你就輸了”

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呈爆發式增長的形態下,能夠獲得增量的空間已寥寥無幾。據統計,2017年中國網上零售額為7.2萬億元,佔整個社零總額(36.6萬億元)接近20%,在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線下銷售市場依然佔據著80%的超高份額。

和線上流量相比,線下流量空間大競爭少,具備更大的想象空間。

創新工場投資總監周家駿表示,相比於其他零售業態,過去幾年中,便利店的增速最高,並且隨著年輕群體消費行為的轉變,便利店業態的需求正在不斷釋放。

2017年4月落地內測的小麥鋪,累計獲融資2.45億元,現在已鋪設約 100臺。今年6月猩便利獲得螞蟻金服的戰略投資,規模在數億元人民幣。10月份有知情人士透露便利蜂近期獲騰訊與高瓴大筆投資,估值16億美元,截至2018年10月,便利蜂共計擁有356家門店。11月2日,好鄰居宣佈獲得數千萬美元融資,估值達2億美元。

電商巨頭更是不會錯過每一個時機。每當一個風口稍顯鋒芒,互聯網巨頭便會採用一貫的壓迫式打法,利用資本強勢入駐,快速搶佔第一批用戶,不給對手留下一絲餘地。

阿里高調喊出目標:在今年年底開一萬家天貓小店;京東更是立下豪言,在五年內開一百萬家便利店;蘇寧也不甘示弱,今年將在全國開設1500家蘇寧便利店,三年內開5000家分店。

在中國,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便不是剛需,不是量級市場,但只要巨頭進入了,那麼這個行業就被稱為風口。

時間在此成為唯一的計量單位,誰也不想被落下,誰也不想輸。

蘿蔔快了不洗泥

現實往往沒有想象的那般美好。

電商巨頭採用的是“老店翻新”模式,與嚴格意義上的便利店有所差別,但是面對對手敢於立下如此瘋狂的Flag,審時度勢制定應對策略當是必要之舉。

已經擁有先天經驗和優越地理優勢的傳統便利店,也早早嗅到了敵對的氣息。在資本的助推下,傳統便利店也整裝待發順勢擴張,既穩固了原有城池,也增大自己的體量。

羅森官方表示,從今年五月起,計劃以每月開15家分店的速度向全國擴展,目標在今年開設120家分店;全家計劃到2024年在我國實現開設一萬家門店;7-Eleven表示每年的開店速度希望能達到30-40家門店,並且從大城市逐漸向二三線城市慢慢滲透。

但是對於高投入回報慢的便利店行業,肆意的擴張顯然是那麼的不明智,而僅僅依靠背後資本的持續燒錢更是不可取的。一旦盈利無法形成閉環,那麼店面、人工、損耗等等將會逐漸累積成一個鉅額數字,前期的投入將覆水難收。

7月31日晚上,鄰家向供應商、員工發佈通知函稱,公司將於8月1日起停止各項業務。第二日,鄰家168家門店悉數關閉。一個月後,北京131便利店也陷入資金困境,接連關閉門店。緊接著,全時便利店也接連被爆出資金鍊斷裂,雖然不斷闢謠,但是消息的傳出也絕不會是空穴來風。

還有當時放出大話的互聯網巨頭,在年關之際也沒能交出一張好看的成績單。根據蘇寧易購發佈的公告顯示,蘇寧小店2017年營收771萬元,虧損1493萬元。2018年前7個月營收1.43億元,虧損2.96億元,債務達到6.53億元。劉強東曾經說,五年開一百萬家便利店。然而這100萬家店至今還沒有開起來,反而是倒閉潮接踵而至。

事實證明,大肆擴張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對於便利店這個被“翻新”的行業,蜂擁而上的資本打法不斷受挫。

擊鼓傳花,空歡喜

擊鼓傳花,在便利店這個生意中,唯一缺少的就是贏家。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2023年中國零售行業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至2017年,大多數便利店的毛利率集中在20%-30%,淨利率集中在0-4%的便利店企業約佔50%;淨利率在4%以上的企業和虧損企業的數量佔比各25%左右;高淨利與虧損企業旗鼓相當,均佔有約四分之一的比例。

數據表明,即使已經發展數十年的便利店行業,多數依然徘徊在持平和虧損的狀態。並且對比日本幾乎無所不能的便利店,中國便利店依舊還是停留在小型超市的模式。並且隨著交通便利大型商超分佈更廣泛,移動互聯網時代網上購物、線上外賣的迅速發展,便利店的受眾人群已經被分割的所剩無幾。

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平均2000人一個便利店,日本2000多人一個,而在中國,全國便利店數量約10萬家,平均14000人一個便利店。考慮到中國農民人口等因素,也應至少達到五六千人一個便利店。先天基因不同,後天努力也要轉變方向。要想在中國本土將便利店做的風生水起還需要克服許多。

便利店不同於往常的夫妻老婆店,只要選好店面、找準性價比較高的進貨源,憑藉差價就可以養家餬口。需要在供應鏈、門店運營、員工培養、產品開發等方面大力加持,在相應的環境下將整個便利店產業鏈環環相扣,形成流量閉環。

“三角窗,佔兩面,開在去路更賺錢”這是行業內對便利店絕佳位置的描述。不同於其他零售業態,“小而美”的便利店以滿足便利性需求為第一宗旨。

經營模式也是需要根據所處的環境位置靈活變動,如果在辦公區就多添置一些快消產品,如果在社區就多儲備一些日用產品。同理,並不是所有便利店都運行一樣的模式售賣一樣的商品,也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在我國便利店分佈數量最多的首選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的城市,並且分佈在商場、加油站等快消需求量大的地方。這些位置算是黃金店鋪,高昂的租金使得商品單價都稍高出市場價,所以一般是精英便捷式消費。

對於高昂的租金,便利店經營者恨不得把所有可以增值服務都加在其中,如充值、繳費、收發快遞等,添加增值服務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顧客粘性,以此來達到銷售額變現的目的。但是服務過多,既增加了店員的工作量,還會影響便利店的整潔度。

蘇寧小店走的就是“五臟俱全”的社區模式,但是其原本主業都還沒完全做好,就想要包攬其他業務,致使自己內部運營混亂,難以實現可持續增長。

此外,實體便利店比起線上商城,還要求便利店員工貼心服務,培養訓練有素的員工,但隨著具備專業技能的員工較少,挖取和培養的支出也不斷增加,既增加了便利店的負重,也沒有保證便利店服務質量的提升。

針對這個痛點,部分便利店延續無人零售的經驗,推出智能自助掃碼結賬方式。此舉減少了員工的投入,並符合現在的手機支付時代。但是在流量比較大的飯點時,仍然難以避免某些“逃單”的現象。

預見風口很有必要,提前進行投資佔地也無可厚非,但和市場剛需真正相悖的是資本動輒十倍、百倍的投資回報率,這些匯入的資金矇蔽了市場的本來面目,不斷創造出偽風口,為行業招來橫禍。

說到底,共享單車的例子不應該在新零售再次上演。

而這些,考究的不僅僅是人心,更是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