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考察隊發現“疑似”白鱀豚 專家稱不能僅憑目擊和口述

長江日報(官方微信ID:whcjrb)全媒體訊(記者高寶燕)

近幾日,長江發現疑似白鱀豚的新聞被瘋狂傳播。報料來自一支由民間人士組成的考察隊,他們自稱在長江安徽蕪湖段考察時發現“疑似”白鱀豚。昨日,趕赴現場求證的中科院水生所博士生李永濤表示,發現“疑似”白鱀豚的那天他不在考察船上,次日他在考察船上時未發現目標;民間考察隊負責人宋奇多次翻看船上的行駛記錄儀,也表示沒有發現任何白鱀豚痕跡。

大家激動之後,理性的聲音漸次傳出。“疑似”白鱀豚究竟從何而來?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弄清來龍去脈。

1日,20餘名來自北京、江蘇、湖北等地的民間志願者從安徽安慶出發,乘坐4艘船,同行的還包括上海電視臺、當地電視臺和報社的記者以及專業、業餘攝影師,他們分別在江西九江和安徽江段尋找白鱀豚。

4日上午9時22分,考察隊租用的兩艘漁船從銅陵荻港鎮出發,進入黑沙洲洲頭輔航道1公里時,開在前面、靠東岸行駛的2號船上,考察隊員驚呼:“白鱀豚!”該隊員稱,發現左前方300米左右處有一頭尖嘴、灰白色的動物躍出水面。接著,又看到在漁船左側第二、第三次出水,然後瞬間消失在長江水流中。

宋奇通過微信向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專家王克雄報告了這一發現。王克雄研究員告知,要有圖片、視頻為證據,聲吶可以作為輔證,才能讓公眾確認這次“發現”。也就是說,如果這3個基本依據都沒有,僅憑目擊和口述是不足以讓公眾確認的。

興奮過後,考察隊經反覆確認,現場沒有任何人拍到照片或視頻,船上的行駛記錄儀也沒有留下相關信息。

“我更多隻是看到一個個浪花(我們在航行中看浪花太多了),當時我拍了一個浪花太像白鱀豚了,我不敢隨意發佈,在科研機構未下任何結論的情況下 ,就大張旗鼓地發佈,這是在拿這次活動當兒戲……這樣會造成不良國際影響。”一位隨行的攝影師理性地表示。

安慶師範大學教授於道平從事多年的鯨豚研究,他也在微信群中提醒大家,該江段航運少,風浪中白鰱比較多,容易誤判,要有確鑿的證據才行。

針對有考察隊員言之鑿鑿說聽見了白鱀豚發出的哨嘯聲,於教授進行了科普:正常情況下,白鱀豚是靠聲吶回聲定位進行聯絡,人耳聽不到這種聲音。於教授說,只有在清晨、傍晚四周寂靜時,才聽得到它出水時的呼吸聲。而考察船轟鳴聲聲,白天江段環境聲音也嘈雜,應該很難聽到。

另一位考察隊員在微信上稱,他開始也聽到這種聲音,最後發現是船上鐵錨和纜繩摩擦發出的。

“疑似”白鱀豚的新聞很快被某些電視臺播出。一位考察隊員看後質疑:發現“疑似”白鱀豚是一、二號船所在位置,但播出的視頻引用的是三、四號船方向的圖片,不知何意。

來自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學科組的學術報告顯示,功能性滅絕不是滅絕。其真正的含義是,該物種少量存在但不足以繁衍下去。如果要保持大型哺乳動物在野外生存千年,它能夠繁衍後代的個體數量應該在500頭以上。也就是說,即便今天的長江中還有白鱀豚個體生存,恐怕也不能延續這一物種。

民間考察隊發現“疑似”白鱀豚 專家稱不能僅憑目擊和口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