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宋左朝奉郎

守司農少卿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徐林撰

菩提達磨,壁觀少室,斥相指心,號曰禪宗,五傳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3】而至曹溪,逮今幾五百年。支派繁衍,異人間出,得果得辯,前後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4】相踵,如薪續火,可謂盛矣。平江虎丘禪師,諱紹隆,和州含山縣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5】人,生而岐嶷絕俗,九歲謝父母去家,依縣之佛慧院。又六歲削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6】發受具,又五歲而束包曳杖,飄然有四方之志。首遇長蘆淨照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7】禪師,參{?叩}之間,景響有得。因閱《圓悟勤禪師語》,撫卷嘆曰:“想酢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8】生液,雖未能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親謦聆欬爾!”於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9】是欲訪之。復至寶峰,謁湛堂準禪師。準曰:“如何是行腳事?”師露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0】胸示之,曰:“和尚驗看。”準即打。師約住曰:“且莫盲枷瞎棒。”準大笑。

{-因留年餘,乃謁死心於黃龍。死心問曰:“是何村僧,行甚驢腳馬腳?”師應曰:“廣南蠻,道甚麼?”心喜曰:“有衲僧氣息。”師}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1】乃喝。退而參堂,度一夏。死心甚器重之,每嘆曰:“再來人也。”死心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2】機鋒橫出,諸方吞焰,非上上根,莫能當,而於師重稱賞,眾皆側{-目。已而趨夾山,見圓悟道龍牙山,遇泐潭乾之法子禪師,相}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3】與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處,抵掌軒渠,或若佯狂,議者謂今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4】之“溈仰寒拾”也。久之,辭去,遂至夾山。會圓悟,移道林,師從焉。一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5】日,入室,圓悟引教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及能。”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6】豎拳曰:“還見麼?”師曰:“見。”圓悟曰:“頭上安頭。”師於此有省。圓悟復{-曰:“見過甚麼?”師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圓悟肯之。自此與圓悟形}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7】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鑿索,盡得圓悟之秘。師以二親垂白,歸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8】{-寓鄉郡褒禪山。蓋修摩耶忉利故事也。繼受請住城西之開聖寺。四眾翕然歸仰。建炎之亂。盜起淮上。乃南渡宣城。士庶素欽師名。為結廬銅峰下。適彰教虛席。郡守李尚書光延師居之。道化益振。四年遷虎丘。爾時圓悟以時未平。泛峽歸蜀。曩之同參。}輻輳川奔。一時後生。望山而趨。師每登座。從容示露。一味平等。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19】隨根所應。皆愜其欲。故圓悟之道。復大播於東南諸方。謂圓悟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0】如在也。居三年。感微疾。白眾曰。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眾請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1】{-於郡。從之。事既。索筆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鄭重。擲筆坐逝。實紹興六年丙辰歲。五月甲午八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2】日乙亥也。建塔于山之陽。凡住世六十年。坐四十五夏。度弟子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3】復如等六十人。嗚呼。佛法有正派。有旁枝。曹溪之世。衣止不傳。

{-雖曰法源入海。汪洋大肆。而西土般若多羅讖記。特在馬駒。厥後五宗。惟臨濟一門。出馬祖後。於今最盛。圓悟近代尊宿中。宗眼超卓。才辯縱橫。若麟角獨立。而師又深入其室。是可嘉也。}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4】林謂道德之重。不待家喻戶曉而知。言白雲即知為端。言東山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5】即知為演。言虎丘即知為師也。真能壽楊岐光明盛大之傳。而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6】永臨濟於無窮者矣。不銘何以詒其後。銘曰。於穆初祖。一花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27】東土。讖至馬駒。益昭益著。派衍而繁。實惟圓悟。圓悟得師。如馬{-之奔。大坐虎丘。雷動雲騖。臨濟中興。楊岐再住。只履忽西。聯嚴龕墓。有神有天。來訶來護。諮爾後昆。展轉流佈。後一百七十四年。當大元至大二年。歲在己酉。集賢直學士朝列大夫趙孟頫重書。明年正月既望住山第七世孫壽永重建。}


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