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末代皇帝溥仪,一个国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多年以来,人们对他的印象,不外乎是他的无能、懦弱。而影片《末代皇帝》则从他的角度,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可悲可叹的角色。他像是一个被关在紫禁城中的傀儡,被封建统治和狼子野心禁锢其中。

107年前的今天,武昌起义爆发,此后,孙中山、黎元洪等革命者不懈推动,清王朝的腐朽政权终被推翻,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辛亥革命

随着革命的胜利,紫禁城的大门终于被打开,可事实上,溥仪真的走出“监牢”了吗?这场革命带来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部斩获奥斯卡9个奖项的电影《末代皇帝》,看看溥仪的一生,探探革命的意义。

一 、开 门!

清朝末年,光绪驾崩。溥仪三岁时便被送上了皇位,从小就自以为拥有一切,在他还没明白事理时,就走进了文武百官为他打造的幻境中,开始了他被囚禁的一生。自此,他被“困”在紫禁城内。

“开门”这句发自肺腑的呐喊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影片中,有三处溥仪对“开门”的渴望与呼喊。

第一处是革命结束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帝制虽已废除,但在紫禁城中,下人和太监们仍然以皇帝的待遇伺候他,直到弟弟溥杰到来,才在孩童的争执中对他说出:“你已经不是皇上了!”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他爬上屋顶,看见了袁世凯的汽车进宫,近乎崩溃地对下人们喊道:“你们都撒谎!”

时年六岁的他,想要寻求将他带大的乳娘的抚慰,却发现乳娘也被转移出宫。唯一的依恋也被瞬间切断,溥仪一边追赶一边呼喊着乳娘,最终却还是被挡在了皇城中。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这一次“开门”的失败,无疑是这位孩童成长的第一课,

革命为他推开了门,让他看清了一点现实;清王朝的遗老们又关上了这扇门,让他还未成熟的依赖之心开始得到成长。

第二处,是在溥仪的生母自杀后。他来到宫门口,希望出门探望。彼时,少年的他已经得有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向往着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而此刻,透过层层守卫,溥仪看见了外面热闹的街道,他深感自己已经被困其中,于是向看守们怒喊“开门!”,但天子平日的为所欲为,如今却已毫无用处。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第三处,发生在几十年后的伪满洲国。此时他已换了一处“牢笼”——被仇恨和奢靡冲昏头脑的他选择了投靠于日本人,甚至想利用日本人的力量完成自己家族的复仇。然而,他得来的却是皇家后人被日军毒杀,妻子婉容精神失常,被强行送进疯人院的噩耗。

溥仪想拦下妻子,飞奔下楼,追随到大门。历史却再一次上演,朱红的门再一次被关闭。这一幕对于他来说,已经熟悉得令他害怕。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此刻他才知道,他并不是什么满洲国的皇帝,已经沦为日本人傀儡的他,无论怎样斗争,这扇紧闭的大门也不会向他打开。他只能颤抖地对守卫说着:“开门……”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这三次“开门”,对溥仪来说无比重要,是他成长和逐渐醒悟的标志。而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亦是如此。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退位时的溥仪及其父亲

尽管这场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等人窃取,没有成功建立起新的制度,但它仍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牢城”中的溥仪,接收到了庄士敦的思想和理念,也想过要挣脱,要改变。国民们、革命者们不也正是如此?这正是思想文明对社会的一次次推动。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辛亥革命口号

而当溥仪因欲望与家仇屈从于日军后,他便再无回天之力。此时的伪满洲国外,是团结成军的国民,为了民族存亡而奋力抵抗,浴血奋战。

最终,溥仪的“牢门”关紧了,中华民族胜利的“大门”敞开了。

思想,永远要与勇气作伴,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门开了

贯穿影片的另一条时间线是1959年冬。溥仪被定为战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毛泽东当时明确提出,对于这类战犯只能逐步改造,不可简单处决。因此,他在那里被改造了三年。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于是,溥仪从起先的自杀被救起,到更换牢房,彻底与原先牢房的清朝遗老脱节,开始自理生活,再到叙述自己的回忆,经过所长耐心地引导和改化,他最终获得了特赦,成了一个平凡的花匠。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影片的末尾,展示了几个1967年的街头画面:红卫兵们押送着被批斗群众,列成整齐的队伍,跳起了“忠字舞”……

而这个曾经的皇帝,如今的花匠,也只能在看见看守所所长被押送时,无力地辩解:“他是个好人啊。”结果是必然的,曾经没有人理他,如今更不会。这是艺术渲染后的历史,也是对我们的警示。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最后,他独自去了他曾经的紫禁城,如今共和国的故宫。他曾是那里的皇帝,而今甚至需要买一张门票才能再次进去。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他又一次坐上了龙椅,却被一个新时代的红领巾喝止。为了证明身份,他笑着拿出自己登基时藏在龙椅下的蝈蝈笼送给了孩子。一只已经有些乌黑发黄的蝈蝈从笼中爬了出来。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从笼中出来的,不仅是这一只蝈蝈,也是溥仪自己。到此刻,他终于能彻底放下自己的“皇帝”身份,洒脱面对自己的一身孑然,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个充满艺术和魔幻气息的结局,包含着导演慢慢的真情。它表达了对溥仪囹圄半生的同情,也向观众传达了温情的思考。它提醒着中华文明的后人:勿忘历史。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而我们的国家真正地打开门了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部影片本身已经是最好的回答。

《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由华裔演员尊龙担任男一号。而它的导演,却是一名意大利人: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导演贝托鲁奇在拍摄现场

这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允许,在故宫实地拍摄的故事片。中方全力配合影片的拍摄,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甚至亲自上阵,出演了片中的看守所所长。为还原历史,片方还请来了溥仪的弟弟溥杰等生前与溥仪有过交集的人,担任历史顾问。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门大开,它不仅迎接了西方的艺术家和观众,也向西方艺术批评界打开了一扇交流的门。它代表着我们愿意讲述自己的民族起落,也接纳他人对历史更迭的理性评价。

大门敞开后,《末代皇帝》赢得了世界各地的极高票房和口碑,在欧洲各大影展获奖无数,并且斩获奥斯卡9项大奖,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之一。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辛亥革命纪念|末代皇帝的“牢门”真的因此而开吗?

《末代皇帝》世界各地海报

它向世界展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物的传奇故事,更是将中国复杂纷繁的历史,和渊源深厚的文化传递于众。中华民族的进步与面貌,也随着艺术的魅力被世界所理解并熟知。

所谓革命的意义,大抵也是如此了:民族的立足与不断发展,必然需要思想的进步和包容。

历史向我们证明了这点,而我们的生活也在印证这个规律。

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沉沦和无数次觉醒,支撑着民族发展的多元文化不屈精神最为重要。相信终有一天,会有一颗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星,再次将我们自己的文化与思想成功地传递给世界。


整理自知乎(了不起的苏小姐)等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