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看懂《末代皇帝》和溥仪: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一、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几乎同时去世,醇亲王府的长孙溥仪被选中入宫,继承帝位。

此时的溥仪只有3岁。

那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已羽翼丰满,3个月后被摄政王载沣革职,丝毫没有影响他在朝野的地位。

那年,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更加发展壮大,经常在各地起义,影响力一天比一天大。

那年,蒋志清在东京振武学校读书,为成为微操小王子而努力,他在多年后说出一句名言:“二狗子,把你的机枪向前移动10米。”

那年,浓眉大眼的湖南书生在私塾苦读,由于同情穷人,经常和父亲吵得不可开交,父子关系很紧张。

那年,土肥原贤二已经进入陆军大学深造,5年后将以上尉的身份来到北京,开启30年的间谍生涯。

世事如棋局。

日后搅动风云的人物都已到位,局势会把他们推向各自的舞台,用不同的方式影响历史的进程。

而这一切溥仪都不知道,他懵懵懂懂的登上皇位,把人生定格在1908年,日后回想起来,眼前满是磕头的百官,耳边依然响起“万岁”的声音。

从这场迷梦中醒来,已是50年后。

人到中年,才看懂《末代皇帝》和溥仪: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二、

溥仪一辈子都是3岁的孩子。

宣统的三年时间就不说了,各地有督抚镇守,朝中有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溥仪主要以玩耍为主。

就这么没心没肺的玩了3年,很多东西没玩明白呢,大清说没就没了,隆裕太后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皇帝得已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反正他什么都不懂,继续玩吧。

根据退位之后的优待条件,溥仪可以保留“皇帝”称号,暂时居住在紫禁城,太监宫女等人继续留用,民国政府每年拨款400万两费用。

也就是说,哪怕外边打的天翻地覆,紫禁城里依然是一方世外桃源,和267年来的日子没什么区别。

溥仪坐明黄色的轿子、穿明黄色的衣服、用明黄色的碗碟吃饭,她每天看到的都是明黄色,而明黄色只有皇帝能用,他逐渐知道自己与众不同。

每次出行,都有一群太监前呼后拥,严格按照礼制排列,道路两旁的人纷纷回避,没有人敢抬头看一眼。

唯有溥仪坐在多人抬的肩舆上,睥睨众生。

特殊的环境,早早在溥仪心中留下“天命所归”的种子,紫禁城里的人和事都在告诉他:“你是最尊贵的皇帝,可以拥有一切。”

当其他孩子努力读书的时候,他却与世无争的生活了16年。

从来没人和他说:“你其实已经没有权力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安稳,你必须和正常人一样自力更生。”

所有人都在编织迷梦,让溥仪真的以为,自己和祖宗一样是天之骄子。

紫禁城就像是透明鱼缸,别人冷眼旁观里边的一切,鱼缸里的演员也知道是在表演,唯有溥仪以为存在就是真实。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软禁大总统曹锟,并派鹿钟麟进入紫禁城,把溥仪和皇室成员赶出去。

他和遗老遗少们跑到天津生活。

1931年11月,土肥原贤二帮助溥仪离开天津,回到祖宗发迹的东北。

第二年,满洲国成立。

溥仪说是满洲国皇帝,不过是住在另一个紫禁城罢了,甚至连出门的权力都没有。

他晚年回忆:

“有天,我忽然想到外面去逛逛,便带着婉容和两个妹妹来到大同公园,不料进公园不久,日本宪兵队的汽车便追来,请我回去。从那以后,除了关东军安排的以外,我再也没出过一次大门。”

满洲国的官职由旧臣和宗室出任,但次长都是日本人,任何事情只要次长们商议决定,其他人就没有反驳的余地。

就连工资,日本官员也比满洲官员高40%。

溥仪不过是从一个鱼缸换到另一个鱼缸,每次他都以为是真实的生活,其实不过是另一次表演的开始。

一辈子随波逐流,起点就是1908年登基。

他后来回想半生漂泊,心中只有恨:

“慈禧太后为什么挑我来当皇帝呢?我本来是无知的、纯洁的孩子,从任何方面来说,我至少不会比溥杰的天分还差,可是由于做了皇帝,在那密不通风的罐子中养大,连起码的生活知识也没人教给我。我今天弄成这样,不该西太后和王公大臣们负责吗?”

明白事理之后,溥仪发出“何苦生于帝王家”的感叹。

人到中年,才看懂《末代皇帝》和溥仪: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三、

那为什么没有人教育溥仪呢?

还真没有。

溥仪是皇帝,载沣做为亲生父亲,必须严格遵守君臣礼节,没有资格教育孩子,每次见面不过两三分钟,说的话也是家常问候。

紫禁城的太妃们,虽然是长辈,但大清已经亡了,她们心灰意懒,每天都在争夺一亩三分地的话语权。

而太监宫女,除了逗皇帝开心,剩下的就是偷盗文物,纷纷在京城的街上开了古玩店。

溥仪贵为皇帝,其实是没人管野孩子。

唯一能教育溥仪的老师,偏偏都不太正常。

陈宝琛教他读儒家的十三经,还有《朱子家训》、《大清开国方略》、《御批通鉴辑览》等古书,按照千年传统培养退位的皇帝。

尤其是《御批通鉴辑览》,包括上起伏羲下至明末的历史,乾隆皇帝以最高统治者的眼光和判断,亲自做了批注。

这部书可以看成《乾隆手把手教你做皇帝》。

溥仪跟着陈宝琛读书的时候,那个浓眉大眼的书生,同样捧着《御批通鉴辑览》在长沙的图书馆苦读很久。

同样一部书,读者的考试成绩却天差地别,为什么?

读书依附于阅历和实践啊。

溥仪住在紫禁城,说是皇帝却没有事可以管,说是公民又有皇帝的称号,连正常人的生活都做不到,简直是活死人。

但陈宝琛们依然在灌输:“你是皇帝,要以恢复祖宗基业为念。”老师的教育加上生活的环境,让溥仪的皇帝梦深入骨髓。

所以他不知道加减乘除,不知道一斤大米要多少钱,更不知道紫禁城外的世界是什么样,他甚至相信,每个老百姓都能吃到一桌子饭菜。

溥仪的生活无欲无求,心里只有皇帝二字。

类似于未经世事又娇生惯养的中学生,以为爱情就是人生的全部,其他事再也走不进心中。

可中学生终究要长大,要见识世界的残酷,他们会放弃不接地气的幻想,懂得为人生的未来拼搏。

而溥仪没有机会见识世界,把少年的幻想保持了大半辈子。

所以他才会说出混账话:

“占据我全心的,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如果我不为了这点,何必千里迢迢跑来这里?”

“如果不当皇帝,我存在于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呢?”

甚至文绣提出离婚的时候,溥仪也表现的无所谓,在他的眼中,夫妻不过是主奴关系,文绣不是妻子,而是奴才和工具。

如果只是溥仪活在幻想中,那也罢了,偏偏有一帮人也存在幻想。

比如陆荣廷到北京见段祺瑞的时候,进紫禁城给溥仪请安,他的老师们很开心,觉得皇帝受人尊重,他们有面子。

比如张勋复辟,让遗老感觉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清。

比如徐世昌做总统之后说:“我们是替皇帝和朝廷暂时管理”,如果有机会是要还给爱新觉罗氏的。

比如康有为到处串联拉拢军阀,说要恢复大清,改共和为立宪。

陈宝琛的想法很简单,民国混乱不堪,等什么时候百姓忍不住了,自然奉皇帝归位,咱们只要坐等就行。

更不用说满洲宗室,只有溥仪坐天下,他们的荣华富贵才能回来。

这就是溥仪的生活环境。

他的皇帝梦真的可以照进现实。

童年记忆、青年生活的无缝对接,溥仪心中埋藏着皇帝梦,一点都不奇怪。

归根结底,每个王朝都有遗老遗少,只不过遇上帝制与共和转变的年代,他们的梦想显得特别可笑。

溥仪,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

人到中年,才看懂《末代皇帝》和溥仪: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四、

梦想归梦想,但在大时代里,溥仪只是没有能力的平庸人。

离开紫禁城,他来到天津的张园。

突然有一天,东北王张作霖来看望溥仪,一进门就扑通跪下磕头,然后毕恭毕敬的和溥仪聊天:

“皇上要是乐意,就回奉天去,住在祖宗的宫殿里。有我在,怎么都行。”

“张上将军真是太好了。”

“以后要是缺什么,就给我来信,我一定保证皇上的生活。”

嗯?不是刚说让溥仪去东北么,怎么马上就变了......溥仪在心里骂娘,我特么缺一个皇位,你能给吗?

皇位,张作霖是给不了的,但不妨先联系着。

溥仪又联系了很多军阀,希望他们念在朝廷恩典的份上,帮他恢复大清,荣华富贵和高官显爵都不在话下。

溥仪和遗老遗少们折腾很多年,钱花了不少,一点水花都没看见,突然土肥原贤二抛出橄榄枝:“来吧,日本帮你。”

溥仪已经快绝望了,稍微能看到一点希望,他都不愿意错过。于是,溥仪和遗老遗少在东北成立满洲国。

他亲自出钱养了几百人的部队,然后分批送到日本留学,想按照嫡系军官团的标准培养,逐渐掌握一支嫡系部队。

结果,刚留学回来就被日本分配到别的部队。

他想让郑孝胥做总理,而日本人想任命张景惠,他拧不过日本人,只好认命张景惠做总理。

每次电影里出现天皇的镜头,他都要起立鼓掌,甚至家人寄来的信,都要贴身日本人看过之后,再决定是否给他看。

其实溥仪走到哪里都是牌坊而已。

做皇帝是他心中的执念,做了皇帝却没有权威,求而不得的压抑让他逐渐变态,每天把不得志的怨气发泄在家里。

溥仪打骂仆人,训斥家族亲戚,只有在这种氛围里,他才觉得像个皇帝。

这就像慕容复,心心念念想复国当皇帝,偏偏求而不得,只好坐在大理的坟包上,用糖果骗小孩喊万岁。

很多不得志的男人都有类似的做法。

他们在外唯唯诺诺,回家就充当山大王,把老婆孩子当作奴仆,发泄长久以来的压抑,满足一点内心的虚荣。

即便贵为皇帝,溥仪也不过是出身好的普通人。

他在鱼缸里长大,没有经历任何正常人的生活,帮助他做出决定和判断的,只有生物的本能。

比如按照既定规矩做皇帝。

比如遇到生命危险就怕死。

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宣战,红军南下迅速剿灭关东军,满洲国危在旦夕。

此时的溥仪很怕死,为了保命,到处讨好别人。

他害怕日本撤退前杀人灭口,于是讨好日本人,下令对苏联抵抗到底,结果被苏联红军一锅端。

赤塔疗养所的拘留生活很不错,每天有四顿丰盛的俄餐,牛舌牛尾和下午茶应有尽有,溥仪马上感觉:

我当过皇帝,回国肯定要倒霉,倒不如留在苏联,或许还可以到英美呢。

为了活下来,溥仪拿出珠宝讨好苏联军官。

5年时间内,他三次写信,请求永久留在苏联居住,苏联当局没理他。

1950年,苏联把溥仪和其他263名战犯移交中国政府,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编号是981。

半生的皇帝美梦,终究是一场空。

人到中年,才看懂《末代皇帝》和溥仪: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五、

溥仪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做主。

改朝换代给紫禁城的溥仪留下迷梦,遗老遗少裹挟着他向前走,共和与立宪的纠纷是催化剂,日本侵略又让他的梦想照进现实。

看似每一步都能做主,其实他什么都做不了。

他唯一能改变的是不去满洲国,但换做是你,能抵抗心中的执念吗?

历史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做了就是做了,错的就是错的。只要去了满洲国,这口锅溥仪就要背好。

到了抚顺,溥仪还没有接受现实。

他认为自己是皇帝,其他人都是奴才,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稍有不如意的地方,马上生气。

直到1957年,溥仪当众被人嘲笑无能,心中大受刺激,才开始学着洗衣服、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

这些最简单的生活常识,他以前根本不会,其实就是个巨婴。

正是在此时,溥仪才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他从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开始学,旁边的人也愿意随口表扬一句,就是随口的一点鼓励,溥仪打心底里开心。

你看,这不就是小孩子的心态嘛......

希望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肯定,然后才有进步的动力,最终形成生活的正循环。

本来应该1908年学会的生活,他到1957年才开始学习,溥仪已经52岁了。

整整50年光阴,不过是那场盛大登基典礼的投影。

溥仪在旅顺练习生活技能、学着与人相处,逐渐成为一个正常人。有次做完运煤的工作,战犯管理所长问他行不行。

他说:“我现在能吃三大碗米饭,饺子可以吃30多个,以前的失眠病也没了,躺下就能睡着。”

别人一生都在努力得到,溥仪却一辈子都在失去。

直到人生晚年,他才找回真正的自己。

1959年12月4日,抚顺战犯管理所召开首批特赦战犯大会,爱新觉罗 · 溥仪的名字居然是特赦001号。

当年的大清皇帝,成为共和国的普通公民。

人到中年,才看懂《末代皇帝》和溥仪: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六、

1987年,贝纳尔多 · 贝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在意大利上映,第二年,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9个奖项。

在此之前,世人口中的溥仪是个小丑,只有贝纳尔多 · 贝托鲁奇在溥仪跌宕起伏人生里,看到时代变迁中人物的不得已。

他用温情脉脉的光影手法,还原了真实的溥仪。

人到中年,才看懂《末代皇帝》和溥仪: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人到中年,才看懂《末代皇帝》和溥仪: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影片的最后,是一段经过改编的真实故事。

溥仪在文史馆工作的时候,和杜聿明、沈醉去游览故宫,沈醉买了门票递给他的时候,他愣住了:“到这里来,我还得买门票?”

杜聿明为了缓解尴尬说:“现在故宫对外开放,所以来的人都得买门票,拿这笔收入作管理维修故宫之用。”

电影里,改编成溥仪花一毛钱买票进去的。

他在龙椅下找到登基时的蝈蝈,人生兜兜转转,又回到1908年的起点,早已物是人非。

故宫外,当年的湖南书生正在创造历史。

可,谁又能真的创造历史呢?

每个人,都是被命运裹挟着向前走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