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孩子“當家”的權利

還孩子“當家”的權利,是對孩子獨立性的尊重,是為孩子成年後的獨立生活打好基礎。做父母的需要盡到輔助、引導的職責,而不能越俎代庖、強加於人。否則反而會制約孩子成長的步伐。有一部孩子們都喜歡看的美國電影叫《小鬼當家》。故事說,只因爸爸媽媽的一個小小疏漏,卻讓凱文嚐到了“當家”的快樂。孩子萌生了“當家”的意識,說明孩子在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

還孩子“當家”的權利

讓孩子“當家”,就是站在“遠處”觀察孩子,只要不超出基本原則,就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干涉、指責。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家長指導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多用商量的口吻,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意願。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都想盡辦法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在家長群裡,甚至在暗暗較勁兒,你給孩子一週報三個班,我就悄悄給孩子一週報五個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心願,沒有一個父母不為孩子好。

還孩子“當家”的權利

為孩子好,為什麼就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喜歡不喜歡報班、喜歡報什麼班,為什麼不給孩子點“自主權”?或者能不能讓孩子在休息日有足夠時間“玩”,引導孩子在玩中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在玩中開闊自己的視野?上學、報班是學習,這叫做“讀萬卷書”;還有一種學習,叫做“行萬里路”。為增加孩子閱歷,在孩子放暑假、放寒假的時候,作為父母,就要想辦法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到“外面的世界”看看。選擇出行路線,要去的景點和國家時,可以多聽聽孩子的意見,父母只是“做好參謀”,這樣孩子才有獨立的意識。

還孩子“當家”的權利

孩子長大的過程,總希望被重視。孩子眼裡的被重視,就是說話大人聽,就是兜裡有一定數額自己能做主的錢,就是能約同學來家裡玩,就是有自己的“隱私”,就是能大聲說“不”。就算有些想法有些“出格兒”,卻是孩子自主意識的萌發,說明孩子一天天長大,提醒家長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家長要珍視並引導這些想法。還孩子“當家”的權利,是對孩子獨立性的尊重,是為孩子成年後的獨立生活打好基礎。做父母的需要盡到輔助、引導的職責,而不能越俎代庖、強加於人。否則反而會制約孩子成長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