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汽车智能到顶是什么样子?

——或许你会回答,是L5的无人驾驶。

毕竟这是眼下全球汽车厂商集体努力的方向。

你也许不知道,L5的无人驾驶还是一个长达至少89年的幻想。

人类第一次对于这种完全无人驾驶汽车的想象,出现在1930年一个非著名科幻短篇ParadiseandIron《岛与铁》之中。

主角被一艘自动驾驶轮船带到了一座满城尽是自动驾驶的神秘岛上,其中就有自动驾驶的汽车Sappho——一辆轮子足有四英尺高、散热器无比巨大、大灯长在车顶的绿黑色跑车。

轮子都高成马了,还能如何维持跑车的姿态,这确实是谜一样的操作。

抛开外观不论,Sappho几乎为后世的无人驾驶树立了发展的方向:没有方向盘,完全自动运行,内置地图导航,碰上乱穿马路的行人和随意奔跑的大卡车,还可以瞬间减速避让。

理论指导实践,关于智能汽车的设想很快就在行业先驱的努力下照进现实。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美国先锋工业设计师NormanBelGeddes)

1940年,美国先锋工业设计师NormanBelGeddes在他的书作MagicMotorways中就提出,人应当从驾驶过程中排除出去。他还预测,这在1960年代就会变成现实。

而到了1950-1960年代,的确是爆发过一小波相当亮眼的尝试。不过当时的主流方案是基于自动化道路来进行引导。路表下嵌入了探测电路,会向金属车辆发送脉冲信号,来指导车的行驶状态,甚至可以决定行驶速度。可这和我们所想的完全智能的L5,不是一回事。

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实车,直到80年代才出现。首先是在德国,由慕尼黑联邦大学的实验小组设计的原型车,能基于视觉进行自动驾驶。但是最高时速仅有63公里,并且是在没有其他车辆的路况下才能进行。

与此同时,美国的ALV项目也造出了一辆试验车,在激光雷达、计算机视觉、自动机器人控制等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最高时速31公里的无人驾驶路程。

虽然从行驶效率来看都十分弱鸡,但这是一个乐观的信号,证明无人驾驶不是浪漫主义的空想。之后,越来越多汽车公司和研究组织,着手无人驾驶原型车的研发,在这项筑梦大业中添砖加瓦。但过程就像前40年一样,从不缺乏磕磕碰碰。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2002年,美国DARPA(相当于现实版神盾局)发起了一个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大挑战",邀请顶尖研究机构造出一辆无人驾驶车穿过莫哈韦沙漠,总行程142英里(约合228.5公里)。而在两年后的比赛中,15支挑战队伍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取得最佳成绩八英里后,车就戏剧性地烧掉了。这对于人类的无人驾驶梦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

直到2009年,谷歌(现在成了Waymo)的无人驾驶项目浮出水面,才又让这个话题重新回到舞台中心。八十多年之后,Waymo自动驾驶汽车让我们触及了最初的智能汽车想象。

去年,基于这样的无人驾驶小车,Waymo推出了首个商用的无人驾驶打车服务,仅在美国凤凰城及周边城市开展。不过速度慢、守规费时,并不讨当地居民的喜爱。

你看,我们还在往Sappho努力靠拢。可是如果让你列出世上最智能的汽车,这样的Sappho一定还只是刚入门槛而已,因为它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和人的关系。Sappho仍旧只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

而在我们心中称得上高级的智能汽车,应该是像霹雳游侠中的基特,或者钢铁侠中的Jarvis,不仅能自己驾驶,还具备自我意识,能和你建立有意义的沟通,偶尔也能和你吐槽打趣。这样的汽车不是工具而是一位全能而忠实的朋友。

这种对智能的认知,嵌在我们意识的底层。换句话说,在"智能"属性上,人始终还是在期待人性,希望即便是汽车,也可以提供一种"理解万岁"的温暖。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AI之父JohnMcCarthy)

而为了将这样的交通工具付诸更智能的想象,无数汽车人开始对此进行尝试。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1969年AI之父JohnMcCarthy提出"由计算机控制的汽车"时,就将其形容为"自动化的司机"。虽然当时McCarthy的重点在于AI能够通过"使用人类相同的视觉输入的摄像头输入"进行导航,但是现在AI在车内的应用正在逐渐渗透到更细致的体验上。

无独有偶,在当下,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哈弗也在探索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在去年11月推出了一款"AI智能网联SUV"哈弗F7。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一辆真正让人感觉智能的汽车,不仅仅要满足出行需求,更要符合大众对情感的诉求。而哈弗F7对大众智能互联需求的首要洞察,便是使大家在行车过程中舒享智能驾驶的乐趣。

比如,哈弗F7搭载的智能网联系统,就体现出一种对情感交流的探索。其中,"AI语音识别功能"拥有超级语境,只需通过语音操控的方式,便能够轻松对空调、车窗、导航等系统进行操控,不需要繁琐的指令,只需俩字"我冷",系统便能自动把空调调到舒适的温度。它的语音识别率高达97%,并且识别速度、抗噪音识别率,都在行业领先。优秀速度的反馈,是保证用户不脱粉的第一步。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AI语音识别功能亮眼,但哈弗始终不忘科技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在哈弗F7的车联网系统上,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控汽车进行开/关车门、鸣笛闪灯、开/关引擎、开/关空调等功能。数九寒天,你可以远程提前预热,当你进到哈弗F7的环形智慧座舱内就能温暖如春。这样的汽车,不止于懂你,还懂你的生活。

因为懂得,所以它才是专属我们的玩伴。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早已被0和1驯化的现代人,哈弗F7贴心考虑到我们的娱乐社交属性需求,提供2000万+在线QQ音乐、10万档考拉FM电台节目、4G+wifi,在线天气/新闻等功能,这早就超出了一个移动工具的自我要求,而是尝试为每个人打造一个乐于相处的路上伙伴。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这样高级的智能化,是哈弗品牌对研发探索矢志不渝追求的成果。随着哈弗技术中心的不断成熟和技术的不断精进,哈弗品牌未来的智能化之路值得期待。此外,过去6年,长城汽车在研发上总投入超过130亿元,平均每年近30亿。截止到2017年底,长城累计申请的专利就达到7480项,授权专利5704项,申请覆盖了欧盟、北美、俄罗斯等60余国家和地区。

89年了,还好,他终于懂我了

(哈弗技术中心)

也是在2017年,长城汽车还发布了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i-pilot"(智慧领航系统)。目前,i-Pilot1.0的样车已经在国内进行了超过50万公里实路测试;而基于i-Pilot2.0打造的样车,已经获得美国密歇根州无人驾驶路试牌照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到2020年,i-Pilot1.0系统将实现美国SAEL3+的高度自动驾驶。想想只是在一年后,这套系统或许能接过人类驾驶的控制权,期不期待?也许我们和L5的距离已经不是那么遥远了。

我们对未来的汽车有着清晰的概念,它一定不会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个体,也不止于移动的3万多个零件组成的机械产品,哈弗F7就是例证。汽车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而是有温度有思想的朋友,是大众生活的延展,出现这种变化是成千上万汽车人的不懈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