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汪永江,1966年4月出生,原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1989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專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理事、韓·中書藝家協會中方理事長、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書法創作委員會主任、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

名家談國展創作

——汪永江


1、創作要首先想到的是形式感,確定創作概念,先設計創作方案(隨機發揮是第二步)。

2、展覽啟示是給你提供要求和信息,如尺寸等。大作品分遠-中-近景;遠景的大作品是強調大感覺、大筆頭,是概括的、簡約的;尺寸大了,空間可能推遠了。

3、展覽是西方引進的概念,展覽館基本尺度都是3.5米以上。

4、2000年以後一度進入小品時段(小品是佛教術語)。

5、當前進入到中景時代:其特點:既有近距離,又有遠距離的,這需要佈局與整體的結合,中等大小的字再配上小字。

6、書法進入展廳時代,必須要面對展廳進行創作。

7、尺寸意味著在審美上已經調整了視角。

8、在有限的尺寸裡,對比非常重要。要能在小尺寸裡展現大空間,小中見大。(我認為漢碑、魏碑的原大很適合現在的展覽)

9、小中見大是目前的主流。

10、上手就寫的其實是沒有經驗的魯莽行為。

11、章法的構建時代,把自己有把握的誇張出來,其餘部分虛幻,突出主體。(如懷素苦筍貼、三帖中的劉公帖)。有經驗的作者都知道簡比繁難,虛比實難。極繁極簡的如黃山谷的“諸上座”帖。 12、很多人對邊角容易忽略,沒有概念;邊角要重視,它是陪襯的最佳部分。如籤條、題跋、書紙尾等。

13、章法就是空間關係;打印章是有學問的。

14、章法規律:

(1)印章制度性的規範:姓-名-字-號(有時候齋號放在前);存在奇數與偶數的搭配。

(2)印章的使用要集中打,成行打,一般在開頭或結尾。首尾一定是一多一少;從收藏文化講是自下而上打印章,右下角是最謙虛的位置。第一行一般打1/2處即不再打印,帝王打在最上面。

(3)打印章要有聚有散,不要呆板;一般2聚1散。

(4)現在的展覽會要擅長用小字,1/4—1/5局部穿插精彩小字。

(5)行書的章法:音樂性和節奏感,也就是書寫速度的變化和力度的變化,是動靜的對比。

(6)作品要學會編織劇情,按照劇情將評委吸引進來。

(7)一般開頭楷法(比較低調、溫和,行氣較筆直),行草書家聽音樂是專業課。從南宋以後音樂開始脫離、弱化;書法是時空的藝術,能反映出心理和情緒的變化。司馬遷樂記、孔子記:師志之始,亂聲,三月不知肉味。文人的音樂有古琴、蕭等。用古琴的節奏來指導音樂。

(8)行草書後半程與前半程的對比:如前、中、後的對比變化。

(9)平就是沒有節奏的變化,沒有節奏,這是行草書創作的大忌。

(10)結尾可以加題跋:可以是歷代書家對主體的文學性或書法性的評價,或自我對主體文本的評價。

(11)各種書體雜合的“破體書”完全可以,在長卷及橫卷中被經常運用,其實二王尺牘中就是多種書體的混雜。

(12)在唐、漢碑中,格子是統一的,但內在是有變化的。

(13)草書寫頓經,楷書寫見經。道家的寫經強調虛實,陰符經、靈飛經是道家經。在美術系的書法訓練中有一個環節:分解訓練(把一個筆畫分解成很多筆)。

(14)詩放豪,一半行書一半草;草書的誕生跟詩人的情緒是有關聯的(美院訓練經常同時讀兩首詩)。書法的風格應與內容相吻合,懂詩、有詩性很重要。詩性能把筆墨振動起來了。

(15)對聯的書寫不能對稱,對聯書寫要“分節”,如7言聯可以分成5節:第一節2個字,-------。對聯橫向對比,斜角呼應。落款強化,主體弱化。行草書的對聯正文一定要有小筆觸。

(16)如何在有限的寬度裡寫出變化來?如何在一定的寬度豐富起來?

(17)寫條幅要窄,寫手卷要矮。

(18)展覽會要有特殊的立意、規格、尺寸。

(19)自己染紙,顏色的質感不同。書風跟紙張要配合起來。顏色要雅,主流顏色是淡雅;紙張的厚薄、生熟與書寫風格都有關聯。


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書法名家談國展創作——汪永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