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穩中有難,危中有機

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培育經濟新動能,是當前最為重要的戰略思想。但凡改革總要有付出,為了促成經濟“脫胎換骨”,從政策層到市場層早就提升了對經濟下行的容忍度。

但這是以沒有發生外部風險為前提的,今年以來美國將“逆全球化”推到新的高度,對我國經常賬戶,以至於多條產業鏈都產生了極強的負面影響。現在看來,經濟下行的壓力正在增大,“穩經濟”成本有所增多,縱觀前景,可謂是“穩中有難”。

對於“穩”,不言而喻,如果經濟下滑壓力多大,可以通過基建刺激做對沖。再加上今年製造業投資穩步提升,當政策層主動發力時,至少可以保證經濟不會有失速風險。那為什麼要說“難”呢?主要是因為傳統“穩經濟”的“抓手”出現了變故,其它因素也不排除由超預期下滑的風險。至少在當前來看,“三駕馬車”至少有兩駕變成了“人力車”:

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基建投資尚穩,原因在於廣義財政擴張與審批項目的逐漸落地,明年能否維持將取決於資金到位情況,偏利空;房地產投資短期堅挺,當土地購置費明顯放緩,明年將失去重要支撐;製造業累計同比創2016年以來新高,但多受短期政策驅使,一旦企業利潤維持低位,信貸融資不暢,支撐製造業投資的主、客觀因素都將趨弱。

消費方面,受到收入端和支出端的雙重抑制。收入端,企業經營困難制約就業率和薪資水平;支出端,房產稅的預期出臺加大了短期二手房成交,房貸對居民可支配資產的擠出效應不降反升。儘管9月份以來二手房成交趨於回落,人們對房產稅出臺的預期已經基本消化,但收入端(就業、薪資水平)仍舊受到企業盈利能力的限制,成為抑制消費的首要桎梏。

外貿方面,三季度以來的“搶出口”行情對短期外貿數據構成利好,卻嚴重擠佔了明年的出口份額。悲觀預期下,明年一季度出口數據有可能斷崖式下滑。

正是因為傳統“三駕馬車”走弱,傳統經濟“抓手”又存在變故和桎梏,才確定了“穩中有難”的定調。但是,坐擁14億人口,我國有著極強的內生創新力和適應力。中華民族一次次“涅槃重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品德已經深深烙印在民族的骨子裡。更困難的時刻也能挺過去,何況我們目前的經濟增速仍數據“中高速”之檔。針對當前市場主流的看空預期,筆者持保留意見。面對同樣的困境,悲觀者和樂觀者往往具有大相徑庭的預期。

很多學者認為,這次貿易壁壘,美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不是為了區區幾千億的逆差,而是想打擊中國的高新產業,遏制中國的發展,並引出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種觀念很快從實體經濟傳導至金融市場,當前A股市場低成交量和不斷磨底就是證實。但“修昔底德陷阱”當真適用於當前的中美關係嗎?筆者認為這種觀念是極為錯誤的。

第一,中國與現存國際體系之間的關係決定了中國不會挑戰這個體系。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是融入這個體系的過程,而不是改變和主導。

第二,中國不是蘇聯,既沒有與美國爭奪事件霸權的能力,也沒有這個意圖。中國當前的綜合國力與美國還有很大差別,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即使將來強大了,也不會稱霸,這是幾代領導人反覆做出的承諾。

第三,中美兩國在經濟上高度相互依賴。當前的全球化已經深刻改變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儘管在具體的原料、市場、就業崗位等問題上仍然存在著“零和遊戲”,但從整體上講,由於全球化進程和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兩國互利共贏的部分在不斷增加,零和博弈的部分在不斷減少。

當前國際形勢已經使國人深刻地認識到科技實力的不足,宛如一記重拳擊醒夢中人,更多的人開始正視現實:我國在高新科技自主創新方面確實與世界領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不得不沉下心來,摒棄浮誇之風,重新激發市場活力,喚醒民族內生創造力。

縱觀人類歷史,大多數改革多是因為舊的環境出現了“問題”,才有動力革故鼎新,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前進。革故者,首要在於“革”,其次強調“故”。對待舊事物的看法不是全盤否定,亦不應簡單地全盤肯定。“順天應人”是革故所應遵循的準則,“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順天應人”的道理。

為什麼此時要特別強調“改革”?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更是因為改革是“危中有機”的機。在內外環境一帆風順的條件下,難有改革的意願;而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了極強的負面溢出,恰恰是催生改革以激發內生活力的重要機遇期。

“改”哪裡?筆者認為,當前最需要改變的,是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這也極有可能在今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及。上個月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談話,提出要“充分肯定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確認識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不僅僅是因為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內生創新力”最強的部分,更是因為扶持民營企業是平穩應對“內外新常態”的關鍵所在。

目前學界和市場普遍預期能有扶持民企的宏觀政策出臺,包括減稅降費、疏通貨幣融資渠道等。對於這些措施“夠不夠”,筆者不予評定。只要相信一點:即便外界環境多變、即便“穩經濟”壓力不減,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也完全有能力克服艱難險阻,14億的人口基數和幾千年文化積澱就是我國利於不敗之林的堅實後盾。

除此以外,筆者認為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可能提及以下幾點:

1、肯定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但同時強調“危中有機”

2、“去槓桿”改為“穩槓桿”,避免過度刺激,同時還能為突發風險做對沖

3、積極的財政政策

4、更為精準的貨幣政策

5、房地產不放鬆,但“言語婉轉”,或根本不提

6、談“開放”,談自貿區改革,談擴大進口

7、大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8、繼續提及“三大攻堅戰”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點拙見,僅供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