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再在孩子犯錯時和稀泥

1

前段時間,腦科學博士楊瀅在自己微博上寫的事兒,讓很多人感同身受。

楊瀅說:有次她坐高鐵,後座有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用腳踢她的椅子,持續了上百次都沒有停。

她無奈地回過頭,跟小朋友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的椅子了?”

這位媽媽也很爽直,馬上大聲衝孩子說:“別踢了,阿姨都生氣了!”

楊博士感慨說:“首先我當時沒有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他這樣做是錯誤的,並且要告訴孩子錯誤的原因啊。”

孩子父母應該說:“不要踢別人的椅子,這是不禮貌的行為。”而不是“阿姨都生氣了。”


家長不要再在孩子犯錯時和稀泥


2

大家回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

類似處理孩子錯誤行為的方式可以總結成三個字:和稀泥。

<strong>和稀泥的意思就是不觸及事情本質,只管把當下搪塞過去,大家一團和氣,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你看,前半句“某某,別……”,表明自己已經出面制止,撇清了責任,而下半句“阿姨都生氣了!”,其實是堵住對方的嘴,便是你真生氣了,也不好發作。

仔細想來,這和稀泥式的制止錯誤法,對受損方、孩子家長,還有孩子都有不小的負面影響。

首先,對受損方來說,會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

明明是“熊孩子”破壞界限感在先,被破壞的人非但沒得到一份真誠地道歉,還被貼上了情緒標籤。

其實大多數遭遇熊孩子僭越界限的大人,並沒有打算跟孩子發怒。內心深處,只是希望作為孩子監護者的家長能理性制止孩子錯誤行為,再真誠表達歉意,也就夠了。

“阿姨都生氣了!”這句話,看起來好像也是在制止孩子繼續犯錯,但在受損方聽來,卻更像是旁敲側擊地表達不滿:“<strong>你跟個小孩這麼計較幹嘛?!”

其次,對孩子家長來說,這樣的處理方式,會顯得自己缺少涵養。

我知道,90%家長的本意,不是故意表達不滿。他們只是習慣了用這種方式教訓孩子,潛意識裡認為,大事化小地“和稀泥”能把衝突降到最低,是最安全的方法。

殊不知,無意中給對方帶來的不尊重感,反而給人缺少涵養的形象。

說到這裡,就想起了前幾天朋友圈裡刷屏的“地鐵媽媽”。

地鐵上,一個年輕媽媽懷裡抱的孩子睡著了,她怕孩子踢到別人,也怕孩子的鞋子弄髒別人的衣服,就用手捧著鞋子。一直到地鐵到站前,這位媽媽都保持著這個動作。

你看,涵養這個詞說起來很大,落到生活中,無非就是<strong>對他人多一些尊重。


家長不要再在孩子犯錯時和稀泥


3

最後,我想說說,受負面影響最大的是孩子。

“別……了,阿姨都生氣了!”這句話最糟糕的地方在於它<strong>迴避了錯誤的本質,把錯誤原因歸結為別人生氣了。孩子聽來就是,以後別人生氣,我就趕緊停手,只要別人沒生氣,便可肆意妄為,不斷探尋底線。

回憶一下,生活中,我們曾多少次給出孩子類似信息呢?

家人聚餐時,總有調皮的小朋友亂敲碗筷,這時候,你是不是會下意識地呵斥:“快別敲了,再吵大家都要生氣了!”

咖啡館裡,我也經常聽到媽媽恐嚇孩子:“聲音太大,服務員叔叔會把你趕出去哦。”

……

這些話,是和“別……了,阿姨都生氣了!”一樣的錯誤信息,重複次數多了,會讓孩子形成“以別人臉色判斷行為”的認知。

但,<strong>行為的邊界不該是別人的臉色,而是規則!

有著錯誤認知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兩種表現形式相反的極端狀況:

一是無規則無底線地試探。做出破壞性行為時,只要周圍人沒有明確反對,不管家長怎麼訓斥,都難以停止。

另一種,是以他人眼光判斷是非的討好型人格。做事情看人臉色,誠惶誠恐,生怕做得不好惹別人生氣,凡事以別人開不開心為準則,而不是自己的客觀判斷。

這兩種狀況,應該都不是大家想看到的。

其實,從無知無畏、我行我素到有意識的規範約束自己,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社會化過程。


家長不要再在孩子犯錯時和稀泥


在這個過程中,犯錯在所難免。家長應該做的,是直面錯誤,告訴孩子哪些行為不對、為什麼不對,確定行為的邊界有著怎樣的社會規則和公共秩序,幫助孩子清晰認識是非曲直。

在遵守規則、不僭越他人界限的前提下,大可以安心做自己,不必看他人臉色行事;若你的行為破壞了社會規則,損害了他人利益,就得及時停止或改進。

和稀泥的方式,看起來省事,既維護孩子,又化解衝突。其實副作用多多,還勸大家能不用則不用。因為和稀泥,意味著沒有邊界沒有規則,意味著家長做出怯懦逃避的壞榜樣,也意味著孩子判斷是非的標準混亂模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