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抑商?或許我們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祕)

秦國的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對於商鞅變法,大家比較瞭解的是設立20等爵和<strong>重農抑商

。長期以來,後世一直強調<strong>重農抑商是<strong>商鞅變法的核心<strong>。甚至將之等同於<strong>商鞅打擊商業!而另外一組源自正史的記載,卻給了我們一個大問號:秦滅六國前,財富已經是當時全中國的60%!僅僅依靠農業可以做到嗎?何況還要養百萬大秦銳士!

重農抑商?或許我們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商鞅,是否抑商

<strong>對於古代中國,農本商末是整體共識。也是當時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在農耕時代,農業就是第一產業。所有朝代和春秋戰國的各個國家全部採取<strong>“重農抑末”作為基本國策。重農在任何時代都沒有問題,在任何國家都應該是基本國策,包括中國!根據正史記載,除了商朝對商業相對重視以外,其他時期多采取對商業抑制的策略。這不是本文重點。關鍵疑問是“重農抑商"是來源於“重農抑末”這個概念嗎?看似相近實則相遠的兩種說法,所表達出來的意思有著很大的差別。

重農抑商?或許我們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雲夢秦簡,使我們更靠近真相

<strong>農的含義主體解釋一致,末字代表所有農業以外的產業,包括商業。而可考證的是:商鞅(包括管子、荀子)等劃定的農業範圍是農業和家庭手工產業的總稱(如紡織等民眾生活必須品的自給自足作坊);而末,則代表奢侈品和流通環節。問題出在<strong>“抑”這個字上。按照字面理解,抑基本就是控制、壓制和打壓的意思。果真如此嗎?中國文字的奧秘很深,不同的引用意思完全兩樣。<strong>“抑”字也一樣。《方言》有解釋為安定,《墨子·親士》“······皆於其國<strong>抑而大醜也。”的抑也被解釋為<strong>安。難道可以說秦國就是重農安末?解釋得通,小編不想草率認定。

重農抑商?或許我們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強大的軍隊,需要強大的國力支撐

<strong>管仲被譽為法家先驅,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學、哲學、政治、軍事家。他重視國家的經濟和農業發展,厭惡空談,提倡富國強兵。在齊國改革使國力大增,被後世稱為<strong>華夏第一相。正史記載他為道家人物,故後世也稱<strong>法家是道家的一個分支。詳細資料可自考,這裡略過。被公認的法家始祖李悝亦是提倡富國強兵,注重經濟工作,實行變法使魏國強大。商鞅變法帶來的成果幾乎涵蓋整個國家體系,包括農業、製造業、科技、政治、軍事等。<strong>唯獨對商業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嗎?其實商鞅變法的內容早已經給我們提示了答案,只是可能被我們無意識的忽略了!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和車同軌,書同文外,統一度量衡、貨幣就是商鞅在秦國開始實施的變法核心。統一度量衡和貨幣,重點針對的是商業和流通領域。<strong>法家改革,向來是全面規劃立體推行,不可能忽視商業積累財富的重要!

重農抑商?或許我們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李悝《法經》,可惜失傳

<strong>商鞅變法前,秦獻公率先改革土地所有制和禁止活人殉葬陋習,生產力得到解放。但到了孝公時代,另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擺在了面前:當時社會上商人輕勞重利,發放高利貸,甚至低價買糧高價轉賣,獲利豐厚,偷漏稅現象也很普遍。既破壞了社會穩定,又傷害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工作積極性,開始出現羨慕商人獲利模式而不安心本業的可怕現象。在這種情形下,商鞅出色的發揮了法家在經濟和法制方面的獨特天性,立即出臺<strong>加大農業扶持和打擊不良商業行為的舉措(商鞅版的實體經濟扶持政策),改秦六法為秦六律,禁止商人買賣糧食和非法放貸,禁止農民和官吏從商,獎勵種糧大戶爵位,設立專業市場供商品流通,統一徵收20%商品稅等等一系列<strong>連獎帶罰的措施,有效抑制了不良風氣的擴散,使得國內經濟迅速健康發展,最終促成了秦國國力的整體增強!同時,對於正當商業行為也給予保護,<strong>甚至有專門的破產保護!(這點後期專文介紹)秦國的重農抑商,實際抑制的是非法之商,理解為<strong>重農安商或重農安末更合適!

重農抑商?或許我們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大秦,國家實力因變法強大

戰國生產水平,農業雖可富國,但不能強兵。強兵離不開科技,科技發展需要更大的財富支撐!財富離不開商業的發展!<strong>重農抑商?或許我們真的冤枉了商鞅!重農安商的經濟思想,在不同時代都合理!實際就是保障民生國富的實體產業優先發展,同時促進其他產業健康發展的一整套經濟政策!

重農抑商?或許我們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立木為信,開啟變法第一步

<strong>本文原創,嚴禁搬運!參考資料:《史記》、《荀子》、《管子》、《商君書》、《秦律》、《雲夢竹簡》、《食貨志》、《三輔黃圖》。錯漏之處,請指正批評!(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告知以便註明出處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