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或许我们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对于商鞅变法,大家比较了解的是设立20等爵和<strong>重农抑商

。长期以来,后世一直强调<strong>重农抑商是<strong>商鞅变法的核心<strong>。甚至将之等同于<strong>商鞅打击商业!而另外一组源自正史的记载,却给了我们一个大问号:秦灭六国前,财富已经是当时全中国的60%!仅仅依靠农业可以做到吗?何况还要养百万大秦锐士!

重农抑商?或许我们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商鞅,是否抑商

<strong>对于古代中国,农本商末是整体共识。也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农耕时代,农业就是第一产业。所有朝代和春秋战国的各个国家全部采取<strong>“重农抑末”作为基本国策。重农在任何时代都没有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应该是基本国策,包括中国!根据正史记载,除了商朝对商业相对重视以外,其他时期多采取对商业抑制的策略。这不是本文重点。关键疑问是“重农抑商"是来源于“重农抑末”这个概念吗?看似相近实则相远的两种说法,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有着很大的差别。

重农抑商?或许我们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云梦秦简,使我们更靠近真相

<strong>农的含义主体解释一致,末字代表所有农业以外的产业,包括商业。而可考证的是:商鞅(包括管子、荀子)等划定的农业范围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产业的总称(如纺织等民众生活必须品的自给自足作坊);而末,则代表奢侈品和流通环节。问题出在<strong>“抑”这个字上。按照字面理解,抑基本就是控制、压制和打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中国文字的奥秘很深,不同的引用意思完全两样。<strong>“抑”字也一样。《方言》有解释为安定,《墨子·亲士》“······皆於其国<strong>抑而大醜也。”的抑也被解释为<strong>安。难道可以说秦国就是重农安末?解释得通,小编不想草率认定。

重农抑商?或许我们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强大的军队,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

<strong>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学、哲学、政治、军事家。他重视国家的经济和农业发展,厌恶空谈,提倡富国强兵。在齐国改革使国力大增,被后世称为<strong>华夏第一相。正史记载他为道家人物,故后世也称<strong>法家是道家的一个分支。详细资料可自考,这里略过。被公认的法家始祖李悝亦是提倡富国强兵,注重经济工作,实行变法使魏国强大。商鞅变法带来的成果几乎涵盖整个国家体系,包括农业、制造业、科技、政治、军事等。<strong>唯独对商业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吗?其实商鞅变法的内容早已经给我们提示了答案,只是可能被我们无意识的忽略了!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和车同轨,书同文外,统一度量衡、货币就是商鞅在秦国开始实施的变法核心。统一度量衡和货币,重点针对的是商业和流通领域。<strong>法家改革,向来是全面规划立体推行,不可能忽视商业积累财富的重要!

重农抑商?或许我们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李悝《法经》,可惜失传

<strong>商鞅变法前,秦献公率先改革土地所有制和禁止活人殉葬陋习,生产力得到解放。但到了孝公时代,另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当时社会上商人轻劳重利,发放高利贷,甚至低价买粮高价转卖,获利丰厚,偷漏税现象也很普遍。既破坏了社会稳定,又伤害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开始出现羡慕商人获利模式而不安心本业的可怕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商鞅出色的发挥了法家在经济和法制方面的独特天性,立即出台<strong>加大农业扶持和打击不良商业行为的举措(商鞅版的实体经济扶持政策),改秦六法为秦六律,禁止商人买卖粮食和非法放贷,禁止农民和官吏从商,奖励种粮大户爵位,设立专业市场供商品流通,统一征收20%商品税等等一系列<strong>连奖带罚的措施,有效抑制了不良风气的扩散,使得国内经济迅速健康发展,最终促成了秦国国力的整体增强!同时,对于正当商业行为也给予保护,<strong>甚至有专门的破产保护!(这点后期专文介绍)秦国的重农抑商,实际抑制的是非法之商,理解为<strong>重农安商或重农安末更合适!

重农抑商?或许我们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大秦,国家实力因变法强大

战国生产水平,农业虽可富国,但不能强兵。强兵离不开科技,科技发展需要更大的财富支撑!财富离不开商业的发展!<strong>重农抑商?或许我们真的冤枉了商鞅!重农安商的经济思想,在不同时代都合理!实际就是保障民生国富的实体产业优先发展,同时促进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一整套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或许我们冤枉了商鞅(大秦探秘)

立木为信,开启变法第一步

<strong>本文原创,严禁搬运!参考资料:《史记》、《荀子》、《管子》、《商君书》、《秦律》、《云梦竹简》、《食货志》、《三辅黄图》。错漏之处,请指正批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以便注明出处或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