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知识—发生在明朝的一场“合成旅”对“特战队”的生死对决

1555年,一股70人的倭寇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深入腹地行程千里,明朝在附近有12万驻军,为围剿这股倭寇,伤亡了3000多人,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军事知识—发生在明朝的一场“合成旅”对“特战队”的生死对决

摘录图片(闽南文化)

明朝调戚继光赴任浙江负责打击倭寇,戚继光募兵3000人,进行严格训练,练成英勇善战、名闻天下的"戚家军"。最后与其他抗倭军队配合,剿灭了倭寇。

倭寇非正规军,缺乏统一指挥,却使明军一直在东南沿海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戚家军却能脱颖而出,每战必胜。今天我们就看看原因所在。

倭寇的"三件宝"。"特种兵"式的战术、精良的兵器与奇特的阵法、高超的单兵格斗技能。

军事知识—发生在明朝的一场“合成旅”对“特战队”的生死对决

摘录图片

"特种兵"式的战术。注重侦察:倭寇非常重视侦察工作,建立了系统的情报网,每战都使用间谍潜入袭击城池侦察,而且经常伪装成平民里应外合。对明军调动情况也能及时掌握,甚至设伏袭击。善于欺骗:以小股活动,飘忽不定,难以掌握规律;散布假消息,或以小股冒充大部队制造声势,吸引明军,掩盖真实袭击目标。突然袭击:对明军不到不得已时,不打"堂堂之阵",乘明军行军、宿营、撤军或驻扎等放松警惕时,发起突然袭击,往往给明军大部队制造很大的混乱,有利时死死咬住对手,争取最大战果,不利时快速撤退。

精良的兵器与奇特的阵法。在实战中倭寇往往会手持较长的长刀或者大太刀,在近身战斗才改持倭刀(太刀、打刀),而且也配合使用倭弓、倭刀、长枪和少量火炮。特别是倭刀质量上乘,明军大量使用长枪,多为木杆制成,易被倭刀削断。倭寇采用的是蝴蝶阵法,原阵图史书有记载无阵图,但根据日本记载,可能为鹤翼阵或雁翎型阵法,两翼张开,便于包围和突入敌阵。

高超的单兵格斗技能。倭寇战斗骨干都是一些日本流浪武士,受过严格的格斗训练。单兵格斗技能超强,面对半军半农的明军,以一当十不在话下。

戚家军"三件宝" 。"合成部队"式的战术、 创新的兵器与实用的阵法、 超强的班组协同战斗能力。

军事知识—发生在明朝的一场“合成旅”对“特战队”的生死对决

摘录图片

"合成部队"式的战术。戚家军是一支有3000骑兵、4000步兵、128辆重战车、216辆轻战车的"合成旅。部队的进攻、防御、展开、集结、设伏、后退、围攻、退军、行军、宿营、搜索、警戒等都很有章法,而且在使用时,强调集中兵力、快速机动,这些都接近于近代战术。

军事知识—发生在明朝的一场“合成旅”对“特战队”的生死对决

创新的兵器与实用的阵法。在兵器使用上,戚继光改革了狼筅、车营(相当于手推式的炮兵部队)和长刀等兵器,合理配备武器。之前,明军都是以方阵的形式出现,其突出特点是以整个方阵为一个作战单位,士兵们通过紧密连结的简单组合,排列成密集的方形队形,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进,作战中,如果阵形混乱或溃散,就意味着失败。戚继光改革了阵法,有纵队"鸳鸯阵" 阵,横队三才阵,基层战斗编组基本相同,根据敌情、地形灵活使用。

军事知识—发生在明朝的一场“合成旅”对“特战队”的生死对决

摘录图片

超强的班组协同战斗能力。在明代,还没有现代军事学上的"协同动作"这一概念,但重视整体配合的思想早就有了。戚家军就非常注重基层战斗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已此来弥补对倭寇单兵战斗技能的不足。每队(相当于班)12人,设队长1人、长牌手1人、藤牌手1人、狼筅手2人、长枪手4 人、短兵手2人配备火箭6枚用弓发射、火兵(炊事员)1人,有火器12支。队是一个有机的集体,靠各个士兵分工合作。比如,当倭寇进到稍远距离时,戚家军使用车营的火炮支援射击,中间距离用火箭、弓矢射击,稍近距离用狼筅、长枪、火铳攻击,贴身战时用钩枪、腰刀攻击,倭寇逃跑用骑兵行追击。

军事知识—发生在明朝的一场“合成旅”对“特战队”的生死对决

摘录图片

戚家军"三件宝"强于倭寇"三件宝",在对决中占有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