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知識—發生在明朝的一場“合成旅”對“特戰隊”的生死對決

1555年,一股70人的倭寇從浙東竄入安徽、江蘇,一路掠殺,深入腹地行程千里,明朝在附近有12萬駐軍,為圍剿這股倭寇,傷亡了3000多人,最後這股倭寇雖然被殲,但一時間搞得人心惶惶。

軍事知識—發生在明朝的一場“合成旅”對“特戰隊”的生死對決

摘錄圖片(閩南文化)

明朝調戚繼光赴任浙江負責打擊倭寇,戚繼光募兵3000人,進行嚴格訓練,練成英勇善戰、名聞天下的"戚家軍"。最後與其他抗倭軍隊配合,剿滅了倭寇。

倭寇非正規軍,缺乏統一指揮,卻使明軍一直在東南沿海陷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而戚家軍卻能脫穎而出,每戰必勝。今天我們就看看原因所在。

倭寇的"三件寶"。"特種兵"式的戰術、精良的兵器與奇特的陣法、高超的單兵格鬥技能。

軍事知識—發生在明朝的一場“合成旅”對“特戰隊”的生死對決

摘錄圖片

"特種兵"式的戰術。注重偵察:倭寇非常重視偵察工作,建立了系統的情報網,每戰都使用間諜潛入襲擊城池偵察,而且經常偽裝成平民裡應外合。對明軍調動情況也能及時掌握,甚至設伏襲擊。善於欺騙:以小股活動,飄忽不定,難以掌握規律;散佈假消息,或以小股冒充大部隊製造聲勢,吸引明軍,掩蓋真實襲擊目標。突然襲擊:對明軍不到不得已時,不打"堂堂之陣",乘明軍行軍、宿營、撤軍或駐紮等放鬆警惕時,發起突然襲擊,往往給明軍大部隊製造很大的混亂,有利時死死咬住對手,爭取最大戰果,不利時快速撤退。

精良的兵器與奇特的陣法。在實戰中倭寇往往會手持較長的長刀或者大太刀,在近身戰鬥才改持倭刀(太刀、打刀),而且也配合使用倭弓、倭刀、長槍和少量火炮。特別是倭刀質量上乘,明軍大量使用長槍,多為木杆製成,易被倭刀削斷。倭寇採用的是蝴蝶陣法,原陣圖史書有記載無陣圖,但根據日本記載,可能為鶴翼陣或雁翎型陣法,兩翼張開,便於包圍和突入敵陣。

高超的單兵格鬥技能。倭寇戰鬥骨幹都是一些日本流浪武士,受過嚴格的格鬥訓練。單兵格鬥技能超強,面對半軍半農的明軍,以一當十不在話下。

戚家軍"三件寶" 。"合成部隊"式的戰術、 創新的兵器與實用的陣法、 超強的班組協同戰鬥能力。

軍事知識—發生在明朝的一場“合成旅”對“特戰隊”的生死對決

摘錄圖片

"合成部隊"式的戰術。戚家軍是一支有3000騎兵、4000步兵、128輛重戰車、216輛輕戰車的"合成旅。部隊的進攻、防禦、展開、集結、設伏、後退、圍攻、退軍、行軍、宿營、搜索、警戒等都很有章法,而且在使用時,強調集中兵力、快速機動,這些都接近於近代戰術。

軍事知識—發生在明朝的一場“合成旅”對“特戰隊”的生死對決

創新的兵器與實用的陣法。在兵器使用上,戚繼光改革了狼筅、車營(相當於手推式的炮兵部隊)和長刀等兵器,合理配備武器。之前,明軍都是以方陣的形式出現,其突出特點是以整個方陣為一個作戰單位,士兵們通過緊密連結的簡單組合,排列成密集的方形隊形,以緩慢的速度向前推進,作戰中,如果陣形混亂或潰散,就意味著失敗。戚繼光改革了陣法,有縱隊"鴛鴦陣" 陣,橫隊三才陣,基層戰鬥編組基本相同,根據敵情、地形靈活使用。

軍事知識—發生在明朝的一場“合成旅”對“特戰隊”的生死對決

摘錄圖片

超強的班組協同戰鬥能力。在明代,還沒有現代軍事學上的"協同動作"這一概念,但重視整體配合的思想早就有了。戚家軍就非常注重基層戰鬥單位的協同作戰能力,已此來彌補對倭寇單兵戰鬥技能的不足。每隊(相當於班)12人,設隊長1人、長牌手1人、藤牌手1人、狼筅手2人、長槍手4 人、短兵手2人配備火箭6枚用弓發射、火兵(炊事員)1人,有火器12支。隊是一個有機的集體,靠各個士兵分工合作。比如,當倭寇進到稍遠距離時,戚家軍使用車營的火炮支援射擊,中間距離用火箭、弓矢射擊,稍近距離用狼筅、長槍、火銃攻擊,貼身戰時用鉤槍、腰刀攻擊,倭寇逃跑用騎兵行追擊。

軍事知識—發生在明朝的一場“合成旅”對“特戰隊”的生死對決

摘錄圖片

戚家軍"三件寶"強於倭寇"三件寶",在對決中佔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