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十年,這部拿了奧斯卡的《拆彈部隊》,依舊能做國劇榜樣

十年前,《拆彈部隊》上映。兩年後,它一舉奪得奧斯卡、金球獎多個獎項。十年後,我們再來看這部電影,依舊能說這著實是一部佳作。

美國的戰爭片,總會被人說美化侵略,樹立美國大兵的高大形象。雖然不能完全否認,但這部片子裡,我們也能看出,這裡的美國大兵是有血有肉的,電影裡有它的反戰思維。

先看艾綴奇·歐文,這個負責掩護的技術兵,他的情緒是我個人看的比較很重的一條。電影一開始他負責掩護馬修·湯普森中士。

過了十年,這部拿了奧斯卡的《拆彈部隊》,依舊能做國劇榜樣

“I can’t get a shot!”當他喊完這句話,炸彈被引爆,湯普森中士當場陣亡。中士的死使得他陷入一種負面情緒中,他認為是自己害死了中士。儘管上校一直試著開導他,他卻並不太容易從中擺脫。在EOD小組在沙漠裡與狙擊手對峙的時候,他的緊張又一次顯露出來,但這次,詹姆斯一直在旁邊安慰他,讓他放鬆下來,一直告訴他“好樣的。”。

當他報告他們背後橋上有個人影的時候,詹姆斯只告訴他“搞定他。”這一次他扣下了扳機,目標被放倒,而他也衝破了心裡的障礙,臉上泛起了笑容。

過了十年,這部拿了奧斯卡的《拆彈部隊》,依舊能做國劇榜樣

好景不長,在之後的任務中,那位一直開導他的上校遇襲,被IED當場炸個粉碎,他撿起剩下的半個頭盔,心態近乎崩潰。就在在這樣的起起落落中繼續著部署,他在最後被恐怖分子抓走的時候,詹姆斯為營救他將他誤傷,他被送回後方治療,提前結束海外部署。

過了十年,這部拿了奧斯卡的《拆彈部隊》,依舊能做國劇榜樣

而桑伯恩中士,那個短髮的黑人老哥。一開始他看不慣詹姆斯的舉動,認為他任性,魯莽,自作主張。前兩次任務中,詹姆斯投擲煙霧彈,脫掉排爆服,扔耳機的舉動讓他大為不爽。但隨著任務的繼續,他們一次次地相處,漸漸熟絡起來。以往似乎一直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桑伯恩也逐漸接受了詹姆斯,和他一起作為一支團隊共同進退。

至於詹姆斯,他已經是一名老兵,參與過阿富汗戰爭,又被部署到伊拉克。他經驗豐富,桀驁不馴,喜歡冒險,因而一開始並不得到另外兩人的讚賞。但他個性鮮明,充滿血性,成績斐然,以自己的個性和他們兩人打成一片,走到一起。在沙漠裡,他把果汁餵給桑伯恩。在窩點裡,看到被成人體炸彈的小孩屍體,身為老兵也難以平靜。在街區裡,面對即將爆炸卻又無法拆除的人體炸彈,他也只能說一句“對不起”。為了救歐文直接對著他兩邊的恐怖分子開槍,雖然因此誤傷了歐文,但沒有一定的把握,他是絕不會開槍的。完成海外部署離開部隊回到正常生活中的他,卻不再像面對炸彈時一樣遊刃有餘,反而彷彿迷失在生活中。他漸漸明白自己經沉醉於最擅長的,也是最喜歡的東西里,因此他決定回到部隊,參與新一輪海外部署。

過了十年,這部拿了奧斯卡的《拆彈部隊》,依舊能做國劇榜樣

比起我們看到的不少戰爭片,與《拆彈部隊》類似的許多電影都採用了類似紀錄片的手法,並不去設置如何波瀾壯闊的劇情,更多的是把戰爭的面貌原模原樣地展現給觀眾,同時配合手持相機與鏡頭的晃動,更增加了真實感。直讓人感受到戰爭是殘酷的,是會有流血、犧牲的,從來不會有多輕鬆。每個士兵,說到底都是有血有肉的,正如他們三個人,面對生死多少會感到恐懼,面對各種慘狀,也只能忍住。他們有戰友,有家庭,因此他們絕不是毫無顧慮,也因此每個人的形象都是如此鮮明與真實。

對於目前的國內市場,彷彿異類的它卻是一個極好的範例。最近幾年國內的軍旅片,總有種要把軍旅片拍成愛情片的感覺。更多的去說些兒女情長,倒是有可能誤導觀眾對於軍隊,對於戰爭的認知,而我們所需要的,也許更多的應該是像《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士兵突擊》一類的片子。“War is Drug.”戰爭會讓人上癮,或許描寫戰爭的目的,更多在於讓人們認識戰爭,停止戰爭,追求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