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打敗她的不是天真,而是政治

2010年3月8日,第82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在好萊塢柯達劇院舉行。凱瑟琳·畢格羅和她執導的《拆彈部隊》大獲全勝,橫掃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而《阿凡達》僅僅獲得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等三項安慰獎。全球票房突破20億美元的《阿凡達》,為何會敗的如此徹底?

《阿凡達》:打敗她的不是天真,而是政治

《拆彈部隊》與《阿凡達》

實質上,《阿凡達》只是一部依託高科技手段、打著3D旗號、雖充滿一定想象但卻依然故事老套的戰爭片。換了一個星球,換了一個族類,換了一個時代,演繹的還是那些以殺戮、攻伐、抗爭、神奇等為主要內容的情節。雖說它是一部百分之百的美國電影,裡面充滿著百分之百的美國文化,但卻完敗於《拆彈部隊》。究其原因,影片的政治元素起了決定性作用。

《阿凡達》:打敗她的不是天真,而是政治

《拆彈部隊》大獲全勝

《拆彈部隊》符合美國大眾的心理,貼合時事,囊括了評審委員會的愛國熱情和對美國大兵的同情心,其橫掃多項大獎便成為一種必然。它的上映,既有利於美國政府以美國大兵近乎寫實化的生存困境來“洗白”其侵略色彩,又有利於藉助電影攻略向更多國家、更多人民展示無辜、無奈的姿態,灌輸所謂“正義”、“合理”的戰略陰謀和霸權理念,其大獲全勝是偶然中的必然。

《阿凡達》:打敗她的不是天真,而是政治

《阿凡達》

所以,《阿凡達》敗北不是重點,重點是它敗給了誰。幸好《拆彈部隊》拍的冗繁無趣,傳播性、可觀性較差,不具備更大殺傷力。不然,美國人藉助電影搞文化侵略的企圖恐怕真要得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