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紅海行動》像一場「模仿秀」?


為什麼說《紅海行動》像一場“模仿秀”?


相比於《戰狼2》,今年春節檔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紅海行動》更加註重團體作戰,捨棄個人英雄主義而重新強調集體主義。

影片第三幕結尾處,海清飾演的法籍華人女記者和張譯、杜江飾演的職業軍人共同與敵軍進行坦克大戰,構成了本片最為意味深長的人物關係:它並不是《戰狼2》裡冷鋒親吻美國女孩那種“自戀式的直男癌”,而是給予女性(注意,是女性而且是華人女性)一定的能量,讓她出現在與中國軍人同樣的位置,讓她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這不僅僅涉及了女權,其背景是整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愛好和平的個性。

導演兼編劇林超賢,在成功建立了“中國有能力保護海外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並且利用海清飾演的夏楠這一角色,建立起“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維護和平”的意識形態,把團結的懷抱伸向全世界。同時中國海軍8人團隊配合完美,強調了集體主義。而在微觀人物關係中,又強調了成長、救贖、變通等主題。

然而與其政治正確的主題不相稱的,是其表現手法,並不是所有導演都可以像斯皮爾伯格那樣,只要政治正確就能拍出經典。下面舉出4點問題。

問題一:空間關係表達無力導致嚴重後果

《紅海行動》充分暴露了林超賢無法駕馭複雜空間關係的弱點。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影片第四幕,張譯從車底鑽出來,偷聽恐怖組織首領和叛軍談話,這是一組非常簡單的空間關係,導演完全可以通過張譯的背影給出正在談話的兩個壞人的正反打,來交代張譯藏身之處和壞人之間的相對距離,或者通過俯視的航拍來交代。可是導演沒有這麼做,而是在張譯的身影一閃而過之後,就切到了另一條敘事線。

上面舉出的空間關係如此簡單,導演都未用心交代,更別說第一幕“廢墟救人”、第三幕“小鎮救人”這麼複雜的空間關係了,這兩幕,特別亂!

這導致導演無法通過敵我雙方在不同空間內的行動來製造緊張感、懸念感,使得故事的戲劇性無法突顯。此時,導演想出一套“聰明組合拳”:快速剪輯+全程配樂+晃動鏡頭+爆炸+血漿,關鍵是大段大段地使用。

上述手法偶爾使用一下可以起到激發觀眾荷爾蒙的作用,可大段落使用,就會導致觀眾疲憊不堪。George是二刷該片的,所有戰爭段落沒有一點享受,完全是煎熬。

為什麼說《紅海行動》像一場“模仿秀”?


問題二:多線敘事能力弱

在第一幕“廢墟救人”裡,導演把中國海軍救人的過程和女記者夏楠解救工廠員工的過程進行了雙線剪輯,夏楠這條節奏較慢的線,就已經可以對廢墟救人帶來的緊張感進行緩衝。此時導演就應加快張譯等人的行動節奏。可是導演偏偏不:他花時間交代第一個汽車炸彈爆炸的過程(第二個汽車炸彈和第一個如出一轍,所以根本沒必要交代)、重複展示海軍跨越建築物的過程等等,反而叛軍進樓的過程卻拖了很久才交代。這暴露了導演的另一個弱點:無法對多條敘事線合理安排順序,導致懸疑感、緊張感、戲劇性打折扣。

同樣的,這一弱點和上一弱點一起導致了導演只能依賴配樂、音效、剪輯和晃動的鏡頭,給觀眾打雞血,造成疲勞感。

同時,林超賢敘事的累贅非常多。比如為了引出中國公民鄧梅,他特意安排了鄧梅的丈夫和兒子這兩個完全沒有必要出現的人物,起初George還以為他們倆會有重要戲份,結果沒有,同時這兩個人在鄧梅獲救之後,也沒有家人團聚之類的戲份,莫名其妙。又如鄧梅有哮喘,夏楠幫她撿藥,George以為林超賢會利用鄧梅的病在危機事件里加重危機,結果沒有。還有中國官員進入廢棄建築物的時候,導演特意給了叛軍一個面部鏡頭,我還以為叛軍會射擊、官員會中彈,結果沒有。

總之,林超賢的敘事就是:臃腫而又低效。

為什麼說《紅海行動》像一場“模仿秀”?


問題三:借鑑太多,毛病也多

戰爭片影迷會從《紅海行動》中看到《黑鷹墜落》、《拯救大兵瑞恩》、《戰狼》、《狂怒》、《兵臨城下》、《拆彈部隊》等諸多戰爭片的影子。這種借鑑的做法本無可厚非,畢竟《紅海》也算是中國戰爭類型片在《戰狼2》之後又一次勇敢嘗試。然而林超賢借鑑雖多,瑕疵也不少。

比如缺乏時間、空間的掌控能力,導致巷戰並不突出。比如敵方那位“狡猾”的狙擊手在被擊斃之前,竟然不換地方(難道是硬致敬《戰狼1》的穿牆橋段?)。還有張譯飾演的隊長在第二幕荒野大戰中腿部中彈,之後竟然還可以行動敏捷,並且看不出腿部有任何不適,難道是效仿《戰狼1》裡打不死的冷鋒?

問題四:鏡頭語言混亂、割裂

《紅海行動》的許多鏡頭讓人想起《拆彈部隊》,使用長焦距,並且手持的輕微晃動,帶來窺視感。可是《拆彈部隊》並不像《紅海》剪得這麼碎,《拆彈》的窺視,其本質就是選擇了一個絕佳的視角,然後老老實實得講故事,同時與其“拆彈”這種危險行為相統一。《紅海》似乎也有意這麼做,卻淹沒在稀碎的剪輯裡,帶來眩暈感。

同時《紅海》的鏡頭也不全是這種“偷窺式”的鏡頭,也有許多常規的調度,與其混雜在一起,看似有條理卻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作為電影,《紅海》沒能做到“通過形式表現主題”,簡直“照貓畫虎”。

當然,《紅海行動》還是有不少優點。

優點一:海清故事線完整,表演精湛

導演在交代海清人物背景的時候,特地在她和任達華談話時插入一段閃回,而且一開始並沒有讓觀眾發現是閃回,這樣的處理既保持了敘事的順暢,又補充了人物前史。同時導演還埋了伏筆,也就那個藍色手鍊,這個重要物件在之後牽引出海清更深的背景,從而引出影片主題。

同時,海清在得知助手死去時的表演非常好,表現出一個歷練多年的女記者的堅強;而“被殺”時的掙扎,又表現出一個女人的脆弱。很有層次。至少能提名金雞獎吧。

為什麼說《紅海行動》像一場“模仿秀”?


優點二:張譯表演精湛

《紅海行動》再次見證了張譯的實力。在電影開頭,第一個狙擊手中彈後,張譯通知戰友們,從他的表演可以看出其“有話沒說”,事後證實他的確沒有將完整的事實告訴戰友,埋這個伏筆,全靠演員的演技。然而可惜的是,林超賢之後沒有繼續在張譯的“家長情結”上做文章,使得人物缺少了豐滿的機會。

優點三:狙擊手的成長線比較完整

這個優點沒什麼好說的。除了海清和張譯,兩位狙擊手的形象相對豐滿一些。

總結陳詞:本片的立意很高,故事也完成了其立意。可惜在表現手法上,借鑑同類影片太多,並且受限於林超賢自身的編、導能力,完成得一般。因此說它是一場"主題深刻""照貓畫虎"的模仿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