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面對死亡威脅拆除炸彈,你能感受到那種絕望嗎?

拆除炸彈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緊張刺激的過程,看到電影裡很多關於拆彈的片段,無一不讓我們為之揪心緊張,但是電影的拆彈過程卻給人很悲觀的感覺,你能感受到那種絕望嗎?

每天都面對死亡威脅拆除炸彈,你能感受到那種絕望嗎?

我翻出了2008年的《拆彈部隊》強烈推薦

理由有三:

一是因為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奪盡了人們的眼球之後挺進“金球獎”,在這個號稱奧斯卡風向標的獎項裡同《拆彈部隊》不期而遇,《拆彈部隊》有實力給卡梅隆造成麻煩嗎?

二是因為《拆彈部隊》的導演是卡梅隆的前妻凱瑟琳•畢格羅,這個曾經執導過《K-19:寡婦製造者》,擅長拍攝男人戲戰爭戲的女導演,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三是《拆彈部隊》獲得了美國製片人協會和影評人協會的高度好評,到底是什麼樣的片子能如此打動專業領域的老爺們?

每天都面對死亡威脅拆除炸彈,你能感受到那種絕望嗎?

在影片中的另一場歸途中,男主角和他的拍檔之間有一場辭不達意但卻意味深長的交談。剛剛死裡逃生的拍檔問道:你每天都面對死亡威脅拆除炸彈,你就是這樣工作的,對嗎?男主角沉默了片刻,回答道:是的,但我不知道為了什麼。隨即又反問道:你知道嗎?拍檔望了望男主角,然後說:不,我也不知道。

每天都面對死亡威脅拆除炸彈,你能感受到那種絕望嗎?

在那一刻拍檔的眼中,男主角顯然已不再是那個個人英雄主義的好漢,他和自己一樣迷惘無助,不論是循規蹈矩,還是藐視規則,不同的是行為方式,相同的是他們都找不到答案。

有時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奇妙而諷刺的對立:許多人孜孜不倦於挖苦“美國精神”,譏笑政客口中的道義,嘲弄年輕人煞有介事的熱情,乃至最終波及幾乎所有形而上的理念,但與此同時,一切都在解構中顯得疏離而不可信賴,即便是半夜醒來望著結髮愛侶也會感到一種陌生,再沒有什麼,能夠安放現代人漂泊而孤單的魂靈。

《拆彈部隊》

離回家的日子越來越近,但是每天都要徘徊在死亡的邊緣,否則稍有不慎,就一命嗚呼。生命的可貴性被完美的體現了出來。最觸動人的莫過於主角最後選擇再次回到滿是炸彈的地方,去堅守自己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