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56):历代优秀的军事家,都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56)

李世民上台那两年,突厥内忧外患,同时天灾又来凑热闹:‘会大雪,深数尺。杂畜多死,连年饥馑,民皆冻馁。

连年大雪饥荒,牧民们最重要的财产——马啊羊啊都被冻死了。我们现在内蒙新疆雪灾,解放军开着大卡车去送粮救人,突厥那时候谁救呢?别说救济了,上面领导还来雪上加霜:‘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颉利可汗过惯了奢华的生活,俭朴的日子回不去了。越是天灾缺钱,越要加大税收力度。游牧民族本来组织结构松散,他这么一弄,各个部落叛逃得更厉害了。

贞观三年八月,代州(山西代县)都督张公谨,就是玄武门之变里那个大力士,现在在边防一线做军分区司令,向中央上了个报告。说现在时机成熟、可以和东突厥开战了。他在报告里列了几条理由,说突厥一内部不团结、二国际上孤立、三连年自然灾害,最重要的:领导骄纵、用人不当。

中央收到这个报告,再结合前面一些情况,当即作出决策:打!

八月十九日,任命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李靖为对突厥作战总司令,张公谨为副司令,开始作战役筹备。到十一月底,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共集结野战兵团十余万人,另外各一线边防部队配合作战。李靖、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这几个李世民眼里的名将通通上场。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军自马邑(山西朔州)北上,战役正式拉开序幕。

十三年前,李靖在马邑做一个小小的市政府秘书长(马邑郡丞),因为和上级领导李渊有过节,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而现今,他已是大唐威名赫赫的第一战将(本来第一战将是李世民,但人家由‘天策上将’升格做了皇上)。李靖这年六十岁,作为一名老将,回首往昔岁月,既有洛阳城下的刀光剑影,也有扫平江南的辉煌征程。现在国家又把消灭突厥这样的重任交给自己,名垂青史还是前功尽弃,尽在此一役!

实际上,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原王朝对草原汗国,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以守为主。要不然,修那么多长城干吗呢?几千年里,大规模的主动出击,就那么数得过来的若干次。而我们的李靖同志,有幸摊上了这么一回。

这事为什么这么难呢?从军事技术角度分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机动、情报和后勤。

游牧民族会走路就会骑马,一个东西天天用和当作技能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人写毛笔字和古人没法比,中国学生说英语没法和英国小朋友比。同样,中国军队的主体是农民,这些人从小扛锄头,和人家从小挥马鞭的,在骑兵素养上也是没法比的。这种差距一天两天体现不出来、一次两次战斗也体现不出来,打得时间一长、跑的路途一远,差距就出来了。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打那么久、跑那么远呢?这里,就有必要介绍下双方的战场环境。

首先明确一点:匈奴也好、突厥也罢,他们基本上只有一种打法——游击战。这跟他们居无定所的生活习性有关,最高领导单于可汗都住在帐篷里,一年四季搬来搬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一贯是他们的作战方针。我们历史书上给人家泼脏水,说这帮人没一点军人的荣誉感,‘得志则深入,负则请和,不耻也。’其实还是因为对这种战术无可奈何、又经常吃亏,只好骂骂人泄愤。

关于战场环境:威胁中原王朝的草原汗国,它们的国土主要就是后来的内外蒙古。从地形上,可以简单地分成三个部分:最南边是以河套平原为中心的内蒙古大草原,这里自然条件比较好,而且翻个山、过个河,就到了中原农耕地带,打土豪、抢财宝比较方便;中间一片,从内蒙北部一直到蒙古国南边,是沙漠戈壁,属于危险荒凉的无人区;再往上,是蒙古高原北部的高山草原,一般汗国的王庭、或者叫流动首都吧,多设在这一带。总而言之,两块草原夹着一片沙漠,象个三明治的形状。

轻松读史之大唐(156):历代优秀的军事家,都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

蒙古及内蒙

这种战场环境,对中原兵团的进攻作战是非常不利的。第一敌人有很大的战略纵深,第二他又不跟你打阵地战,你兵少他蜂拥而上,你兵多他作鸟兽星散。所以,只能作跑远路、打久仗的准备。

问题在于:一旦真的弄成旷日持久的机动战、消耗战,那这仗基本上也不用打了,本土作战的游牧骑兵,耗也能把中原骑兵给耗死。

所以,历代优秀的军事家都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怎么破解敌人的‘机动’优势。这个问题不解决,大规模的出兵等于拿几十万人的性命在开玩笑、拿国家的命运前途在冒险。

解决的第一个办法,是象美国人那样搞点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个比较早、也比较容易就办到了。毕竟,农耕文明的科技水平,要比游牧文明先进那么一丢丢。炼铁术、弓箭铠甲兵车等等器械的制作,都比对方要强。汉朝有个长期在西域混的将领叫陈汤,此人曾有斩杀匈奴单于的功劳。据他说,因为武器装备落后,五个胡兵才顶一个汉兵;后面人家技术进步了,一个汉兵仍可顶三个胡兵。但这种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一来算不上代差,到唐朝还剩下多少也不清楚;二来只能在直接的对抗中起点作用,在大规模的机动作战中,效果就不那么明显。所以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再想其他招。

大家最后想到的,就是目前美国人最厉害的两招——情报和后勤。

要想少跑路,最根本的是要知道敌人在哪儿,这就靠优良的情报;要想能持久,最关键是人、马都保持好的状态,这就要有可靠的后勤

搞情报,美国人有卫星有雷达,打的是电磁战、网络战,古人也搞不到这些,他们靠什么呢?普通的靠运气、靠侦察。象卫青半道捉住匈奴俘虏,掌握了单于的准确位置,就算是运气;霍去病逮住匈奴主力一顿猛揍,那大概是运气加侦察。汉武帝时出兵打匈奴,战绩半胜半负,好几次连敌人面都没见着,说明运气和侦察还不是太靠得住。

搞情报真正高明的,是隋唐两代:靠人脉、靠外交和国际关系中的‘造势’。换作现代人语言,就是要搞点政治攻势。这方面的典型,就是等下我们要介绍的李世民、李靖同志。

后勤就比较简单了,只靠一样东西——钱。有钱才能打持久战。朝鲜战争时,志愿军后勤供应跟不上,最多只能保障打八天,叫‘礼拜攻势’。而美国佬有钱,罐头随便吃、炮弹随便打,一个高地9天打36万发弹,按他们指挥官的名字叫‘范弗里特弹药量’。没有这种差距,现在就不叫‘三八线’起码叫‘三七线’。汉武帝打匈奴,一次战役损耗战马十万匹,打到后来叫作‘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立国七十年积累的家业几乎败光。还好刘彻及时收手,不然就要做另一个隋炀帝。

所以解决后勤问题,只有一个条件:强盛的国力。

机动、情报和后勤,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发生在这片草原戈壁之上、所有战争的胜负。同样,下一步它也将决定,李靖征讨突厥的最后成败。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