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誓言支撐了我的人生

一句誓言支撐了我的人生

張賢亮

張賢亮 (系國家一級作家)

現在進了書店,迎面便是一摞摞“勵志書”。也許是我孤陋寡聞,過去我還真不知道有所謂的“勵志書”。之所以開了眼界,是因為書店專為它們開闢了一個專櫃,所有“成功人士”的傳記、秘訣、心得、經驗、奮鬥史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等等統統歸在“勵志”名下。據售貨員說,這類書銷得很好,讀者很多。怪不得出版社也出得起勁,裝訂精美,囊括中外,花樣百出。彷彿沒精氣神的人看了這種書馬上就會精神抖擻,鼓起勇氣,要以力挽狂瀾之勢在人間大幹一場。

讀“勵志書”的最低也有高中畢業以上的文化水平,這樣看來,他們在高中、大學裡就很少甚至沒有受過“勵志”教育,沒人激勵過他們志氣,以至於出了校門還需補這堂課。這立馬就暴露出我們“應試教育”的缺陷——“勵志”,本應該是包括家庭在內的所有教育者最主要的一 個任務。要不,學了一身技能卻胸無大志又有何用?何況有沒有技能還是個問題。

我們現在的教育特別是文科教育,最糟糕的是把“文”僅僅當作知識和閱讀寫作的技能來教,課文教材和“勵志”脫節,和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脫節。所謂的“政治課”也只為了考試,哪能培養出一個清廉幹練的政治家?當前學校教育的最大毛病,是隻管“教書”不管“育人”。這就讓我不禁想起過去的小學、哪怕是上私塾的好處。

我四歲時,母親就請了一位鄉鄰的先生來家裡教我認字。先生五十多歲,本地人,一口四川話,如今回憶起來有點落魄的樣子,面孔清瘦,一襲打補丁的長衫。他給好幾家人當“家教”,對學生說不上關心,還有些冷漠,教著認了二十個字就走人,又跑到另一家去混飯吃了,天天如此,從來不考試,管你用功不用功。他老人家空著手來,甩著手走,沒有什麼教材,抓起哪本教哪本,正好我家有本《古文觀止》,那就《古文觀止》吧。“鄭伯克段於鄢”“子曰詩云、之乎者也”,四歲的娃娃,搖頭晃腦,鼻涕老長,屁股生疼,字會背會認,識其形卻不知其義。今天看來,這樣的教師,這樣的教學方法,這種不負責任的教育態度,哪能培養出一個人才?可是,在下就是這樣學出來的,還讓我終生受益。其奧妙就在於使用的教材。

古文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史、哲三者合一。在你讀課本認字的同時,就潛移默化地、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歷史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為人處世的基本教育,潤物細無聲地對受教育者進行著人格的塑造。兒童時期雖然對字識其形不知其義,但長大了就逐漸知其義了,也越來越深地理解其中的內涵。

那麼,是什麼支撐我熬過艱難的日子呢?別無其他,只是我早年讀過《孟子》的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此而已。

關於孟子這句話,據說還有段有趣的逸事。朱元璋當了皇帝后,覺得孟子不配擺在孔子旁邊作為“亞聖”受人祭祀,就命令各地官員把孟子的牌位搬下來,取消孟子“亞聖”的稱號。到了他老人家晚年,偶爾看到孟子這句話,不禁大受感動,馬上下令恢復孟子配享聖廟之位。可見孟子這句話對乞丐和皇帝,或是從乞丐變成皇帝的人都有勵志作用。

“文化”“文化”,“文”能“化”人之謂也!學了一身知識技能,卻沒有經過“文”的“化”,再大的本事也不過是塊粗糙的毛坯。進入社會知道生活的艱難,應付不了而垂頭喪氣,怎麼辦呢?只好趕快去買“勵志書”,看看“成功人士”是怎樣成功的。其實,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其不可複製性。如果一個人小時就讀過這句話,還需要什麼話再來“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