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形成與發展,證實了這條規律

任何一種新技術的出現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強烈的社會需求與先期技術的成熟。一般而言,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計算機網絡的雛形。

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絡的基礎上,完成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的研究,形成計算機網絡。

第三階段:在解決計算機聯網與網絡互聯標準化問題的背景下,提出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與協議,促進了符合國際標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形成與發展,證實了這條規律

第四階段:計算機網絡向互聯、高速、智能化方向發展,並得到廣泛應用。

在計算機時代早期,計算機世界被名為分時系統的大系統所統治。分時系統允許用戶通過只含顯示器和鍵盤的“傻瓜”終端使用主機,“傻瓜”終端很像PC,但沒有CPU、內存和硬盤。通過這樣的終端,成百上千的用戶可以同時訪問主機。由於分時系統是將主機時間分成片後分配給用戶的,時間片很短,會讓用戶產生錯覺,以為主機完全為他/她服務。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形成與發展,證實了這條規律

之後,在20世紀70年代,大的分時系統被微機系統取代。微機系統在小規模上採用了分時系統。在分時計算機系統基礎上,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通過調制解調器和公用電話網向地理分佈不同的遠程終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的服務。這雖然還不能算真正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卻是計算機與通信系統結合的最初嘗試。遠程終端用戶已經體會到“計算機網絡”的服務了。在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基礎上,人們開始研究把計算機與計算機通過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統互聯起來。為了使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連接可靠,建立了分層通信體系和相應的網絡通信協議,於是誕生了以資源共享為主要目的的計算機網絡。由於網絡中計算機之間具有數據交換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範圍內計算機之間協同工作、實現分佈處理甚至並行處理的能力,聯網用戶之間直接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能力也大大提高。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形成與發展,證實了這條規律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PC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局域網紛紛亮相。這個時期是微機局域網快速發展時期,是一種典型的客戶機/服務器模式。典型結構是在共享傳輸線路通信網平臺上共享文件服務器,網絡文件服務器為所有聯網的PC提供可共享的文件資源服務。每個PC機用戶只在需要訪問共享的文件資源時才通過網絡訪問文件服務器,體現了計算機網絡中各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

計算機網絡系統中計算機的型號和其他設備比較複雜,所應用的軟件也不相同,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許多複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網絡中設備之間、系統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佈了“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準,初衷是想利用這套標準推進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化進程。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形成與發展,證實了這條規律

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制訂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絡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網絡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絡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