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是最重視血系親緣的,漢語的叔叔、伯伯、舅舅、姨夫、姑父,嬸嬸、阿姨、舅媽、姨媽、姑媽……英語裡就都是aunt,uncle,也難怪小夥伴們小時候每次過年都要頭疼很久,好多好多平時見不著的親戚各有各的稱呼,真是太難為人了。
或許有人說,我家親戚少,這不成問題,但中國人對血系親緣的重視可不只是體現在這些不太熟的親戚稱謂上,更是關乎每個人,最明顯的一個體現,就是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的區別了,同為“帶娃主力軍”,彼此之間還是有些區別的。
拋開中國傳統的因素不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自己的孫子、外孫子又是怎麼看的呢?真的不會任何區別嗎?
老人眼中,外孫和孫子有什麼差別?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網友的真實經歷:
周女士和丈夫李先生工作都很忙,沒工夫很好地照顧孩子,好在李先生的父親居住的小區離周女士家很近,所以帶娃重任就這麼自然而然地交到了孩子的爺爺奶奶手上。
孩子的爺爺“老李先生”,退休前是一名執教數十年的人民教師,經驗豐富,平日裡教孫兒寫字算術琴棋詩詞,孩子學得有聲有色;
而孩子的奶奶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對孫兒的疼愛可是誰也比不了,孫子想去哪兒就帶他去哪兒,想吃什麼就做什麼,想玩什麼就買什麼。
每天白天孩子有爺爺奶奶帶,等周女士李先生下班後,可以去老李先生家五口人一起吃飯,也可以把孩子接回家再做飯,輕鬆寫意。
然而,這堪稱完美的帶娃模式背後卻也存在著問題。
首先是孩子的飲食,周女士認為孩子只要三餐均衡就好了,最多適當補充些水果、牛奶;而孩子的奶奶卻堅持認為孩子長身體必須多吃,越多越好。
然後是穿衣問題,奶奶總是給孩子穿太多衣服,而周女士則認為沒必要穿那麼多。
終於有一次,關於孩子上補習班的問題婆媳倆實在談不攏,周女士一合計,乾脆把孩子送到了自己父母那兒。
剛開始確實是清靜了,大人之間沒鬧什麼矛盾,然而幾周後周女士又發現不對,孩子變“野”了,貪玩,不聽管教。
仔細想過,周女士才明白過來,父母給自己帶孩子只是心疼自己,所以只要孩子過得好就罷了,宛如“放養”;而公婆卻很孩子的教育,老李先生的管教效果斐然,無奈之下,周女士只好又把孩子接了回來。
周女士的經歷,只是萬千家庭的一個縮影,或許不是所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都像周女士家裡這樣,但類似的情況還真不少。
姥姥姥爺帶娃,很多時候是更主要是幫女兒的忙,因此更注意孩子吃得好、玩得好,更重視不犯錯誤、不出問題;
爺爺奶奶帶娃,卻往往要相對嚴格一點,孫子在爺爺奶奶心中是要傳宗接代的,不僅要延續香火,更要“不辱門楣”、“光宗耀祖”,讓自家姓氏“後繼有人”。
儘管現代思想越來越開放,大多數老人對孩子是同樣的疼愛,但細微之處還是可能有些區別的,尤其是農村老人,更是注重“一姓人”,還有“心疼孫子燒張紙,心疼外孫把手指”的說法,當然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是老黃曆了,孩子是否孝順看的是老人的教育和疼愛,以人心換人心。
寶媽寶爸們,你家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對他的態度有沒有區別呢?
閱讀更多 農村鄉間田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