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人那些啤酒中的記憶之三

站碗的年代和罐頭瓶子

青島人喝啤酒也沒有什麼固定的酒杯,而是不同的場合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器皿。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青島市面上散啤酒就已經開始流行,那會瓶裝啤酒是要憑副食證購買的,一般只有逢年過節每戶才只有五六瓶,所以多數人只能選擇喝散啤。但是散裝啤酒最初在青島出現的時候,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消費能力三斤五斤的拎回家去喝的,即便是好酒之人也未必能夠天天喝上一杯青島啤酒。雖然那時候的價格很便宜,每斤也就是一毛多錢,但是相對七十年代大家普遍二十幾塊錢的收入來說,還是一種高消費。

青島人那些啤酒中的記憶之三

正因為此,最初的時候更多人是去店裡喝酒。最初的時候只有國營的大飯店才有的賣,雖然不用憑票,但是排隊還是需要的。青島人把這種喝酒的往事叫做“喝站碗兒”。說起來的確很形象,因為只是路過,喝碗酒就走也就不需要坐下。以後的店,卻不是今天的飯店或者啤酒屋,更多的時候是街邊的小商店、小賣部,改革開放之前,一般就是街道的副食店。在沒有使用今天我們常見的這種保溫保險並且自帶龍頭的不鏽鋼桶之前,更多時候用的就是普通的酒桶或者啤酒罐,打酒是用酒提舀出來倒在酒碗裡。

“那會我家在廣西路上,臨街,大概八六年的時候吧,每年夏天開始賣散啤酒。不多,其實一天也就是兩三桶。不是賣不掉,是那會啤酒的產量有限,費不少勁一天也就只能搞到這麼多。”老於對這件事情還頗有些記憶,三十多年前家裡在廣西路火車站附近開小賣部的時候,他還在上中學,賣啤酒是暑假裡重要的工作之一。一方面那會不像現在,每天都是工廠的車送到店裡,更多的時候是需要自己騎著三輪車去批發部拉回來,十幾歲的年紀對這個事情還是比較熱衷的,尤其是還能夠給家裡增加一些收入。

青島人那些啤酒中的記憶之三

“酒拉回來,就擺在店門口,一般情況下那會沒有太多人直接買回家去喝,反倒更多的是直接在店門口,打上一碗,喝完直接繼續趕路的更多,就像現在喝瓶汽水一樣。最初用的是粗瓷碗,分量大概是半斤吧,記得那時候一斤嶗啤散酒的價錢好像是九分錢,所以這一碗基本上就是五分。後來價格漲了點,一碗酒賣到了一毛。”因為臨著交通要道,又是很多遊客去棧橋遊覽的必經之路,所以,那時候的啤酒更多的是過路人作為消夏飲料的。依舊是喝“站碗兒”,店裡也就只能提供個馬紮什麼的,只是喝碗酒,半分鐘的事兒,所以也就沒必要坐,站著喝完,把嘴一抹,扔下五分硬幣轉身就走的人大有人在,也有些騎自行車的小夥子,乾脆直接車都不下,喝完就走。

“再往後酒的價錢多少也漲了一點,大家收入也多了起來,一碗兩碗的喝的人也就多了,用這碗喝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量不準確,有時候多有時候少,難保沒有可以打嘰嘰。另一方面就是喝完一碗打第二碗,趕上人多就忙不過來。所以,在以後就開始用罐頭瓶子了。”

青島人那些啤酒中的記憶之三

“那會常見的罐頭瓶子是咱青島的黃桃罐頭的瓶子,不大不小,剛好裝一斤,所以也就沒有顧客在質疑什麼。記得家裡剛開始用罐頭瓶子賣酒的時候,可好攢了一段時間的瓶子。每次有周邊鄰居來買罐頭總忘不了囑咐一句,瓶子回頭給我拿回來啊,我收的比廢品站高。再往後乾脆就從廢品站直接買了幾十個瓶子回來,也就夠用了。”

用罐頭瓶子喝散啤,自然比用碗要過癮一些,因為一瓶子恰好是一斤,所以分量大了,酒也就賣的多了。那會街邊的小賣部是頗有市井氣氛的地方,喝汽水的、喝酸奶的、還有就是喝啤酒的,排隊打開水的。因為那會酸奶汽水都是要退瓶的,所以都得在店裡喝。那時候的小店基本都是一樓居民自己的住宅改做生意,所以店面一般都很狹小,自然也裝不下這麼多人,就只能站在門口。邊喝邊聊,有時候明明這一斤酒不過是三兩口的事情卻要喝上半個鐘頭。

青島人那些啤酒中的記憶之三

不過罐頭瓶子有罐頭瓶子的麻煩,就是不好清洗。因為口小肚子大,每天晚上最大的工作就是清洗那幾十個罐頭瓶子,所以罐頭瓶子沒過兩年就退休了,有條件的店開始用上了扎啤杯,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那種菠蘿杯,沒條件的店依舊還用碗。

青島人那些啤酒中的記憶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