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賈樟柯的新電影,我是很期待的。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名字就很贊,江湖兒女,一聽就很俠肝義膽,義薄雲天。我已經腦補出無數個槍林彈雨、恩怨情仇的鏡頭,裡面曲曲折折牽扯不休的故事,裡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抱著這樣的臆想去看了,我以為自己會看一部槍戰片或者武打片,但是我錯了,我看了一部紀錄片。

難怪《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看完《江湖兒女》後生氣了,還發了微博。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摸著良心說話,我很能理解胡主編的感受,這部片子說不出哪裡不好,這種反射現實的題材我很喜歡,主角的演技更是吊打,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部電影,我心裡堵得慌!

我很堵,處在一種“我想說點什麼但又不知道該說啥”的憋屈中,這或許就是這部片子的負面之處,它傳遞的價值觀並不是正向的、積極的,而是小眾的,頹喪的,讓人無奈的。

胡主編可能一時情急,發現自己話說重了,後來還特地發文道歉,但是劃重點!他依然覺得這部片子辜負了《江湖兒女》這麼好的片名。

“老胡的最大教訓就是以後看電影,可不能靠片名來選擇看哪個”’真是笑skr人~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我深有同感啊!我更願意叫這部片子為——《三線小鎮之江湖飄搖兒女》,或者《失足婦女的犯罪實錄》,或者《山西鐵道部工人崛起之路》。

時間發生在那個暗潮洶湧的千禧年,在山西大同一個歌舞廳裡,大哥斌斌和大哥的女人巧巧,雖然談不上《上海灘》杜月笙那種叱吒風雲,但在當地也是個有頭有面兒的人。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俗話說,蛟龍還怕地頭蛇,你可以得罪君子,但你不能得罪哥老官,這種魚龍混雜的圈子,自成一派江湖。

但雜而不深,用來形容這種圈子也是一點不錯,它絕對不會像武俠片或者港產片一樣,為了幫派鬥爭大開殺戒,裡面發生的事說大不大,就是誰欠誰二百塊錢,誰造了誰的謠,誰互相之間看不順眼了不對付了,就需要一個擺得上臺面兒的大哥出來說句公道話。

如果大哥都擺不平的事,沒關係,還有關二爺,那時候的人還留有底線,公道自在人心,出不了大亂子。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武俠片裡的俠肝義膽離我們太遠,被時代挾裹而下無能為力者,離我們太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但是吧,這部電影雖然名字叫“江湖”,故事也講的是“江湖”,但總感覺缺少了一點江湖裡的東西。

我想來想去,覺得那個東西應該叫“規矩”,裡面有幾處地方都不成規矩,讓人感覺這群人是在鬧著玩吧,錄像廳看多了吧,以為摸著槍就是古惑仔了吧?

我只想說幾點我認為一點也不江湖的地方,儘量不劇透。

第一點:斌哥放人

斌哥好好走在街上,被衝過來的小孩兒用鋼管打了,而且人家打完就跑。

巧巧倒是很江湖,立馬打電話叫人,回頭人倒是抓回來了,跪在斌哥面前按頭道歉。這個時候巧巧接過鋼管仔細看了看,我心裡一陣緊張,心想你們兩個毛孩子把人家大哥都打殘了,還能活著出去嗎?

結果巧巧只是風輕雲淡說了一句,知道錯了嗎?斌哥還溫柔的摸摸頭,還誇獎了他們,“真是有志青年哪!”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這是我最不理解的一點,你們是社會大哥誒!是幫派好嗎?以為自己是教導主任?還感化教育?你看看他們眼神那麼硬,一看就不是善茬,今天不教訓個徹底,明天絕對找上門來,哭都沒你地兒哭去。

然後人就這麼輕鬆的放走了,斌哥的腿廢了就廢了,大哥的面子丟了就丟了,你們這麼好欺壓,不弄你弄誰啊?

這不江湖。

第二點:下車打人

斌哥、巧巧,和一個開車的司機回家路上被人圍堵,六七輛摩的就把人家的大奔(?)給堵了!!!!堵他們的人果然就是先前放走的鋼管男。

人家這回氣勢洶洶帶了一幫兄弟,要繼續把你打殘廢,堵住車之後,光天化日之下的拍門,聲嘶力竭的喊,都沒把警察給喊來。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其實我特別不能理解,第一,你們為什麼不直接打電話叫人?或者叫警察?第二,最最簡單粗暴的辦法,為什麼不直接加足馬力撞過去呢?對方是摩的,人仰馬翻一撞一個準兒!

偏偏要停在馬路上,還偏偏要衝出車門跟人家決鬥,到底是人重要還是車重要?還以一挑十,這種情況下難道不是應該明哲保身要緊嗎?

還有一個更加不江湖的行為,司機小弟先衝出去幫你們擋刀了,結果被打得顛三倒四,這種情況下,作為大哥的斌哥和作為大哥女人的巧姐,都目瞪口呆窩在車裡,腔不開氣不出?

這太不講義氣了,你們的槍是幹嘛吃的......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第三點:錢包被偷

巧巧坐了四年牢,出獄後坐輪船去找斌哥,房間裡走進來一個黑衣女人,一走進來就很熱情的拉家常,這個時候就已經值得警惕了。

然後巧巧給斌哥打電話,不知不覺就走了出去,隨身物品和揹包都放在床上,人還越走越遠。

此時此刻,正是輪船到站旅客下船的時刻,巧巧全無察覺,等到回房間一看,包被拉開,錢包果然沒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從那之後巧巧終於學會了——出門在外,包要在前面背。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第四點:遇到流氓

巧巧訛錢,然後打了個摩的回家。

這也是我很不理解的地方,作為一個女人,為何你幾次三番把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險境?在錢足夠的條件下,為什麼要坐摩的?!為什麼不打個車,或者坐公共汽車?

可能是我一直對非公共的交通都抱有一絲警惕性吧,超過心理安全範圍我一定優選公共交通,這種不安全的野摩,絕對不在考慮範圍內。

而且這一條路又遠又偏僻,還恰逢大雨,巧巧和摩的哥不得不站在荒郊野外避雨,這種情況下,摩的師傅見色起意的幾率會大大的提升。

雖然巧巧總是能用聰明,讓自己化險為夷。但是我依然為她感到心疼,因為這些危險本可以避免的啊,誰能保證幸運女神每次都眷顧你呢,最好的辦法是一開始就不要讓事情發生。

第五點,斌哥掀桌

斌哥在最落魄的時候,被巧巧收留,曾經在家鄉有多受擁戴,如今就有多受冷眼。

但是好歹他還有吃有穿有人照顧,有人為他端茶倒水、上飯上菜,斌哥一看這上菜的順序不對,怒掀桌,破口大罵:沒規沒矩!

人家上菜的也毛了,你特麼誰呀!

這個地方是我看的最難受的一點,因為斌哥那套規矩,太陳舊太單一太俗套了,他只能守住小社會的規矩,但是他不遵守,或者看不懂這個大社會的規矩,所以巧巧說斌哥你已經不是一個江湖人了。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巧巧已經從小社會里掙脫出來,在泥沙俱下的大社會里力爭上游,她學會了大社會的生存法則,她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社會人。

沒有江湖了,都企業化了。

可是斌哥不願醒過來,他也不願從舒適圈裡走出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思維模式還是停留在十年前,根本不用超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僅僅十年,時代就會飛快淘汰掉上一批人。

所以,這並非是講江湖大哥和江湖大姐的故事,而是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如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中抗爭,如何坦然面對光鮮褪去後的不堪與平庸。

注意這部片子的時間,2001年;地點,山西大同。

那年發生了什麼事?電影裡說的很清楚,無數工廠倒閉,幾千名鐵道部工人工資沒錢發,還要集體調動到新疆去種哈密瓜。在當時,忽然失業被髮配到邊疆,約等於《甄嬛傳》裡面皇帝陛下對妃子說,降為庶人,流放寧古塔!

而且那不是一個小數目,是無數個工廠,無數個家庭,無數個人的命運轉折。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當初我看完《鐵西區》這部紀錄片,這部片子專門記錄1999年東北省重工廠的沒落,就特地去查了資料,放一組官方數據:

據2000年、2003年的《中國統計年鑑》記載,1995-1997年國有單位職工人數變化不大,分別為10955萬人、10949萬人,10766萬人。但從1998年開始,人數就開始暴跌:1998年,8809萬人;1999年,8336萬人;到2002年,這項數據已經滑落至6924萬人。

6年間,國有單位職工減少將近4000萬,其中大部分是因為下崗潮。與此同時,城鎮集體單位職工人數也呈大幅下降之勢,從1995年的3076萬人變為2002年的1071萬人,減少2000萬。

下崗人員增多,城鎮登記失業率攀升,1995年2.9%,2002年4.0%,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城鎮登記失業率,不是整體的失業率,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馮蘭瑞認為:如果再加上城鎮新增長勞動力、農民工等,“九五期間”,失業率可能達到21.4%,一個驚人的數字。

在90年代末席捲而來的工廠倒閉,造成了千萬人集體失業,焦慮、憤怒、無奈,被時代挾裹而無能無力的絕望,覆蓋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那段時間,街頭的無業遊民變多了,恣意尋事的人變多了,KTV酒吧紅燈區都變得更鬧了。“人們都像容易點燃的火藥,一點就炸,那個時候打架甚至都沒有什麼原因。”

賈樟柯這部電影到底江不江湖?

故事就發生在那個時代,暗流洶湧的動盪,沒人猜得到明天會發生什麼,即使是有槍有錢有地位的斌哥,也很明顯的侷促不安起來,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們,正在被時代瘋狂淘汰。

即使現在回過頭看,那短短十年,可謂是飛躍般的變化,誰能預見今時今日?

斌哥和巧巧,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兩類人:一類人不願從舊有的舒適圈跳出來,也無法適應新規則,一路無知無覺的被時代挾裹,成了沙灘上的死魚;一類人跳出舒適圈,一路摸著石頭過河,在飛速變化的時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最後無論是在淺灣,還是在深潭,都有了自己的空間。

斌哥最後留下一句“走了”,就走了。

一開始我覺得這男人真是夠無情的,但是現在想想,巧巧對於斌哥來說就是舒適區,他敢於跳出不屬於自己的地盤,去尋找自己的淺灣或深潭,已經是一種很勇敢的表現。

江湖兒女,應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