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賈科長”電影創作背景小談

賈樟柯“賈科長”電影創作背景小談

賈科長年輕時候挺帥的

大家好,我是郭小迪。

我認為,要想了解一個電影,就必須先了解它的創作背景。也就是創作者所處的一種社會環境,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

首片文章,就從賈樟柯,"賈科長"開始聊起。

賈樟柯“賈科長”電影創作背景小談

微胖的賈科長

賈樟柯1970年出身于山西省汾陽市。父親是學語文老師,母親是售貨員。

1991,山西太原,一個小混混在街上溜達時,無意間走進電影院,看到陳凱歌的處女《黃土地》,從影片10分鐘開始他的眼淚就嘩的流下來,直到影片結束。因為看習慣了香港武打片的他,看到了另外一種影片的拍攝手法,敘事結構。而故事講述的地方,正是他們故鄉一黃土高坡,這也是他電影夢最開始的地方。

那一年,他高考失敗,落板。然後,去復讀。三年後,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成為電影學院的一名學生。1993年一個星期三的晚上,看完最新的國產片後,賈樟柯與同學們的失望與憤怒很多年以後他還記得。

當時,國家只允許十六個電影製片廠拍電影,直到他看了一本介紹法斯賓德工作方式的書《獨立電影做法》,然後他組了一個團隊,叫做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實驗小組。賈樟柯的第一次光影試驗是一部叫做《有一天,在北京》的紀錄片,拿給大家看.,沒有任何反響,哪怕是批評。

比起差評,最可怕的是沒有任何評論。跟所有的勵志故事一樣,1994年,《小山回家》應運而生,最初依然是沒有反響,甚至在影片放過中在影片放映過程中,只剩下了導演,副導演以及攝影影師。但是在北大播放完之後,大家自發為他鼓掌。賈樟柯及短片收到很多問題,有溝通,有交流,才能證明它的價值,之後,賈樟柯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從那時起,他把更多的目標對準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物。而劇中的主角人設,人物小傳,更多的融入自己的經歷,或身邊發生過及正在發生的事情,多少帶有自傳色彩。

但是更大的關注來自1996年12月,因為,《小山國家》奇蹟般的在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上獲得劇情組大獎。1997年,學生身份的他,拍攝了自己的首部長篇電影《小武》,創作的動力是因為,1997年,賈樟柯回到家鄉時,家鄉正在變革,作為90後在汾陽出生的郭小迪,對那時候也有一些印象,但是現在更多的只能從這位高中學長的電影中找尋點點滴滴。看過小武的人,對小武最直接的映像就是真實,這或許就是賈導的偉大之處吧。

賈樟柯“賈科長”電影創作背景小談

小武和胡梅梅

《小武》故事的來源,就是賈樟柯聽一個警察同學說的。警察同學抓了小偷同學,小偷同學問警察同學:人為什麼要活著,人怎麼樣能生活下去,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賈樟柯“賈科長”電影創作背景小談

電影《世界》拍攝花絮

《世界》故事的來源,是有一次,趙濤與賈樟柯路過深圳,趙濤看見世界之窗,跟賈樟柯講那個時代,同學的故事,及舞蹈演員的生活狀態。

賈樟柯電影的主角,趙濤,韓三明,王宏偉都是非科班出身,賈樟柯帶有紀錄片性質的電影中,我們看到了導演更多的自我情緒。《任逍遙》中,主角一段在騎摩托的鏡頭中,本可以分成更多分鏡頭表達,而導演用長鏡頭表達。就是為了表達自我情緒。克拉考爾說過,長鏡頭能讓人明白一切,而不把世界劈成一堆碎片,他能揭示出隱藏在人和事物原有的統一性。而這些更能看到帶有多義性,晦暗性,掙扎性,模糊性的生活原本的狀態。

在聲音的處理上,賈樟柯更多的使用同期音,廣播的聲音,摩托的聲音,電影的聲音,大量運用"噪音"來代替對白來渲染語言環境,表現人物心裡。以及影片中出現的最多的流行樂,歌曲從《我們走在大路上》到《月亮代表我的心》,這種由我們到我,正是代表個人意識的迴歸。而方言的運用,之前的電影中,大銀幕上都是標準的普通話,而如果人物沒有口音,就沒有家鄉,就沒有他的文化身份。

下一次文章,我們就從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開始講起。

好,這裡是喜歡電影,熱愛電影,不斷學習電影的郭小迪。好,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郭小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