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今年的德雲社封箱節目安排?

苡居Ync66290


今年的德雲社封箱,感覺郭德綱老了許多、嘴上少了以往那股咄咄逼人。于謙老師更是平添了許多皺紋,但臨場反應速度還是那麼快。對於“德雲女孩”來說吧,有些缺憾——那就是小辮兒因複診而缺席了這場盛宴。

“壯壯”閻鶴祥算是熬出頭了,終於“搖號”搖到自己出演由郭德綱和于謙“捧哏”的經典相聲《扒馬褂》了。不過,和以往不同,這次節目前面加了個“新”字,也不再“扒馬褂”了、而改成了“搶”手機。

覺得改得挺好,以往的《扒馬褂》開始部分總是免不了把“於大娘”開涮一番,這次直接拿掉這段、變得雅氣了一些、溫和了一些。德雲社名氣大了,確實需要更好地愛惜羽毛,這是個必然的進程。

小辮兒雖然沒來、搭檔“一線天”楊九郎的戲份可一點也沒少,和李鶴東、楊進民、侯震、高九成等合演了大段《雙簧》,效果還是不錯的。

當然,要論“戲份”還是少班主郭麒麟多,不但跟陶陽唱京劇《未央宮》、還和欒雲平合說一段相聲。舞臺風格也比以往穩重了不少,所以說閻鶴祥在《新扒馬褂》中一開始就說:師父、您該讓位了。

整場演出視頻中,看不到一個送禮的觀眾,個人覺得這是個好開端。畢竟嘛,有些小演員極其容易被舞臺“送禮”一事麻痺了自己、而忘記了走上相聲舞臺之本分。


岑詮


相聲,作為北方市井文化的代表與傳統文化的集合,融合多種曲藝、叫賣等草根文化精髓,在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中,因幽默藝術不明顯的時代特徵和“笑眼看世界”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無數的觀眾,也出現了諸多名家。相聲的形式也從 30 年代的“撂地”發展到了茶館中的相聲大會並隨著廣播電視與現代媒體走進千家萬戶。但不可否認的是,相聲在中國已經盛況不再,已經變為了晚會中的雞肋節目,笑料越來越低俗、落後、無趣,相聲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精髓好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消失。

但到了 2005 年,一個號稱“非著名”的相聲演員郭德綱和以他為班主的社團“德雲社”因為他們精彩的相聲演出爆紅於網絡,並很快收到了大量粉絲的追捧,聽他們的段子也成為了一種時尚的潮流。在德雲社之後,津京地區類似社團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如滿座劇場、嘻哈包袱鋪、北京相聲第二班等,這些團體中的演員活躍在各類劇場中,為廣大聽眾帶去精彩的演出。可以說,德雲社的走紅不僅僅是相聲重新振興的第一炮,更成為了一種模式,帶領著廣大類似的社團走向了市場。但是,在德雲社的發展與管理中,出現了很多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不僅僅是今後相聲社團發展的有利經驗,更是促進這一產業發展的良藥。

德雲社是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簡稱,成立於 1995 年,以“讓相聲迴歸劇場”,做“真正的相聲”為旗幟,是以弘揚北方民族文化、培養曲藝人才、服務大眾為主旨的曲藝演出團體。旗下業務

主要分為 3 個部分:1.相聲演出,一共有 4 支隊伍:一二三隊和青年隊,主要演出場地是天橋劇場、張一元天橋茶館、北緯路甲一號德雲社劇場、北京北展劇場、三里屯小劇場、德雲說書館、廣德樓茶館。

2.德雲華服,主打以傳統風格設計的中式服裝。 3.郭家菜,主打郭氏私房菜和北京小吃。 4.德雲傳習社,該社是由北京德雲社創辦的曲藝、戲曲類專業藝術培訓學校。全社有現有演員 200 多人。

該社的發展過程主要分為 3 個階段:北京相聲大會(1995-2003),主要成員:郭德綱、張文順、李菁、徐德亮、王文林、何雲偉、邢文昭;早期德雲社(2003年-2010年2月 20 日)主要成員在前一階段成員基礎上變為十幾人;當今德雲社,2010 年 2月 21 日,曾經以兄弟社團加盟德雲相聲聯盟的“藝馨社”社員全部加入德雲社,標誌著德雲社變成了獨立的藝術機構。

郭德綱,人民曲藝藝術家,相聲和電視劇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 1973 年生於天津,自幼酷愛民間藝術。 8 歲投身藝壇,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相聲,又師從侯耀文,得到多位相聲名家的指點、傳授。其間又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輾轉於梨園,這些經歷對豐富他的相聲表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多種藝術形式的借鑑,逐漸地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 2005 年底,在網絡與媒體的相互作用之下,郭德綱借勢風雲突起,憑藉著自己多年的磨打錘鍊,一躍成為現今相聲界演員之中的佼佼者之一,現為北京德雲社的班主,德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之於封箱節目的安排,縱觀前幾年情況,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聽之乏味,棄之可惜,德雲社小品也有很多經典之作,但是經典受歡迎的小品創作週期較長,導致在頻繁的節目展演中,節目編排成了較大的問題,這也是觀眾對德雲社視為雞肋的原因。


工常修


陣容豪華強大,該到的演員差不多都來了,唯一遺憾沒看到張雲雷。聽德雲社有10年了,喜歡。


啊哈123


不管怎麼安排,我都喜歡,支持德雲社!


湖江海河


節目新穎,現掛不斷,可謂是演員歡笑的聯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