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控集團範文仲:金融創新興於技術,成於制度

12月12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十三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北京舉行。據瞭解,年會金融主論壇的主題為“穩金融、穩經濟”。

北京金控集團範文仲:金融創新興於技術,成於制度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範文仲表示,目前,銀行業面臨的挑戰,一是短期週期性的風險,這由週期經濟的增長、擴張和收縮引起的。

另一方面長期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金融建立在信息和信心基礎上的特殊行業,這一輪信息的革命正在顯著的改變金融業態和金融的商業模式。

“我們處在錢莊票號向現代金融銀行轉變的時期。” 範文仲表示,商業銀行運營的根本要素正在改變,其中信用風險、場景風險是眾多要素中較為重要的。

在信用風險方面,管理分為貸前信用評估,貸後風險管理,以及貸中風險利率定價,在這些三大重要的環節,正發生一些深刻的改變。

貸前的信用評估,已經從個人單維獨立式財務的還款記錄,向社會全維度的信用評估轉變。

貸後的風險管理方面,以前從借貸者的定期還款付息的表現,來階段性的判斷貸後的風險。但是現在由於有了供應鏈、區塊鏈等金融發展新技術,可以在貸後對於這些資金的使用,可以實行全流程可視化的管理。

最後風險定價,傳統的商業銀行風險定家,一般會有一個基準。根據銀行基準利率,上浮或者下浮一個區間,所以實際上是一個區間類型的區域定價。但是現在由於可對一個借款者,借款的企業實行全維度的信用判斷,我們形成多維度的信用向量的空。

在這個向量空間下,每個企業或者個人的信用就是實時變動動態的曲線。這個曲線一一映射到利率光譜,隨著一個人企業信用的轉變,企業信用實時變化。

交易成本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銀行交易成本獲客成本、授信成本、客服成本、合規成本這些重要方面。首先從獲客成本原來靠分支機構開戶進行獲客,變成了線上、線下各種場景的導流。在未來可能還會實現生物識別這樣一個線上遠程的全面開放。

在授信、審貸成本,以前授信需要授信人的核準,需要一些審貸會議的流程批准。但現在對於小額的授信,完全可以建立在大數據、信用數據的基礎上實行人工智能的審核,所以對於一個借款、貸款的企業,可以形成實時判斷,瞬間放量。

另範文仲指出,最近根據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北京金控集團也在打造小微企業金控服務平臺,將會用新的方式來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要為小微提供全週期的金融服務,在這個時間點,我們認為這個難題有可能會實現突破。

在模式方面,以前商業銀行是一個吸儲放貸的傳統機構,跟客戶的交易就是“一錘子買賣”,存款交易,取錢的交易,或者放貸的交易,而希望這種交易越快完成越好,可以服務下一個客戶。

“但現在我們慢慢的轉變為,我們希望通過一些高頻的交易,一些持續化的交易,來提高客戶的黏性,來提高我們對客戶的瞭解,這是非常重要的轉變。”

其實在未來,商業銀行跟互聯網公司本質上沒有區別,追求的是吸引越來越多的客戶,同時要越來越深的瞭解客戶。所以真正未來的競爭力在於對客戶的瞭解。在這方面我們商業銀行一定不能再做傳統的吸儲放貸思維的機構,而要做一個綜合性的金融服務社區,一個體系平臺。

在談到很多的監管科技的變化,其實這些變化將會導致未來的監管方式、監管措施、監管架構發生重大轉變。

在談到很多的監管科技的變化,其實這些變化將會導致我們未來的監管方式、監管措施、監管架構發生重大轉變。

但在未來,監管機構也會像金融機構一樣,變成大數據的平臺。現在提到新的詞,叫監管科技。

這方面監管機構未來將會具有巨大的數據採集能力,在每一家被監管的金融機構都要留有數據的接口。每一些區塊鏈都有監管的節點。監管變的非常透明,監管成為每個行業數據的“大腦”。這樣才能夠真正對大數據未來的金融行業進行管理。

在這個基礎上,傳統的監管工具會發生變化,以前監管分析更多是靠報表,銀行靠評級,一些重要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的指標。但未來由於對於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的風險能夠全維度的瞭解,實際上監管已經不再是紙面上的報表,而是有一個實時動態的圖景分析,甚至是可以變動的。

總體來講,技術創新如果單兵突進,一定會出問題,未來技術推進上一定要做配套建設,配套體現金融基礎設施上,大數據的管理體系,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這就是基礎設施。

這些基礎設施我們要認識到是經濟的核心資源,數據就是核心的經濟資源。經營管理基礎設施機構一定要有公益性,一定要有公信力。不能為股東服務,同時具有社會的公信力、號召力。

另外傳統的風險,社會風險,像非法集資,我們的龐氏騙局、高利貸,就會披著技術的外衣捲土重來,如何區分這些風險和真正技術的實質,一定要在這些方面能夠完善制度。

因為現在的金融創新已經大大提升了金融活動的社會化程度。我們有一個個人的觀點,金融的創新是興於技術,但是成於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